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阁夜杜甫赏析表现手法_阁夜的表现手法

zmhk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阁夜杜甫赏析表现手法_阁夜的表现手法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阁夜杜甫赏析表现手法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阁夜杜甫赏析表现手法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1.《阁夜》颔联有什么精妙之处?作者引用“卧龙”与“跃

阁夜杜甫赏析表现手法_阁夜的表现手法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阁夜杜甫赏析表现手法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阁夜杜甫赏析表现手法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1.《阁夜》颔联有什么精妙之处?作者引用“卧龙”与“跃马”的典故用意何在?

2.杜甫《西阁夜》原文及赏析

3.阁夜 杜甫几种悲伤,对什么最悲伤

4.杜甫的阁夜颔联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5.阁夜 杜甫这首诗中,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凄凉身世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作一点具体的分析

6.阁夜 诗中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军阀连年征战的焦虑 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阁夜杜甫赏析表现手法_阁夜的表现手法

《阁夜》颔联有什么精妙之处?作者引用“卧龙”与“跃马”的典故用意何在?

       首先先了解背景杜甫这首诗作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冬,当时吐蕃不断侵扰,松、维等州曾被占领,蜀中军阀混战,国势江河日下,人民少有宁日。杜甫当时衰老多病,生活无计,举家流转于西南,终因战乱而不得不滞留夔州,寓居西阁。在一个霜雪满地的寒夜,诗人有感于军中鼓角之声、人民野外凄苦的号哭声以及诗人自身的不幸际遇,写下了《阁夜》一诗,抒发了由于军阀混战,人民涂炭的愤激忧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飘零无依,屈志不伸的孤寂伤痛。颔联诗人取用“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意象的着眼点应该是在“动摇”二字上。所谓“三峡星河影动摇”,就字面而言,是说整个三峡的山和水都在震荡,都在动摇。诗人的目的就是要借用“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意象,形象地反映当时的战乱给整个唐代社会带来的震荡之巨之烈。这一意象紧承“五更鼓角声悲壮”而来,似乎是说三峡山水的剧烈震荡,正是那五更擂动的战鼓声和那吹响的号角声的震动带来的。他要给读者这样一个强烈的暗示:那五更军营里的鼓角声,震荡了三峡,震荡了整个大西南,也震荡了整个唐朝社会。紧接着诗人就以“野哭千家闻战伐”这一句,形象的揭示了这次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重。“野哭千家”句正是对“三峡星河影动摇”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诠释。“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公孙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都曾在夔州活动。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正如卢世?所说:“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杜甫《西阁夜》原文及赏析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①,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③寂寥。

        注释:①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吐蕃入侵。李白、严威、高适等人均先后去世。②跃马:指公孙述,自立为天子。

       ①景:同“影”,日光。

       ②卧龙跃马:卧龙跃马: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左思《蜀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③漫:任凭,听任。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首句点明时间,冬季,岁暮的日月催短了日影,日短夜长的冬天,令人有光阴苦短之感。

        B.第二句点明环境是雪落霜重的寒冬之夜,作者遥望远在天边的故乡,顿生沦落天涯之意。

        C.“鼓角”是军中服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鼓角连响五遍,反映时局动荡、战争频仍。

        D.作者深夜不寐,听到野外传来众多家庭的哀哭声,也听到几处渔人樵夫唱起少数民

        族的歌谣。

        E.最后一句的意思是,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人间世事变迁不定,也不会感

        到寂寥。

       ②这首诗“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两句,与《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都是律诗的颔联,而且写到了江水和夜景。它们在意境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试作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AD(B项,“霁”指雨雪停止,云雾散开,天色放晴。(“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天涯”是作者所处之地。C项,“五更”不是“五遍”,是接近天明的意思。)(“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E项,“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答对一项得1分,答对两项得3分)

        ②(示例)相似之处:“三峡”、“星河”、“平野“大江”都是辽阔、浩荡的意象,这两联都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

        不同之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从“五更”到“三峡”,时空结合,将眼前之景与心中忧国伤时之感、身世凄凉之情合而为二。(以哀景写哀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自然景物之间相互映衬,以辽阔和原野、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来反衬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以乐景写哀情)

        (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各2分,言之成理即可。)

       3、“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答案: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 ,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5、“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一联你读懂了什么?上下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6、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

       答案:用典:①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②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7)前人称赞“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写的“伟丽”,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8)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7)首句从听觉角度(1分),写出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鼓角声响亮,愁人不寐(1)分;后句从视觉角度(1分),星光侧映在峡江中,随着水波动荡摇摆(1分);诗人将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巧妙结合,表现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2分)

       (8)联想想象和化用典故(一个1分,2分),表达了作者对战乱时局的忧虑(悲伤、痛苦)----哭,怀才不遇的矛盾与苦楚(孤独、寂寞)和对有人的怀念(想念)---寂寥(任意两点给2分)。

       二:

       诗歌阅读训练:

       首联:

       1、首联给我们交代了哪些要素?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情况。

       夜雪初霁之景。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夜雪初霁之景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3、怎样理解“凄凉悲怆”的心境?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时光易逝之感,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已届暮年之意;“短景”前一个“催”字有时光飞逝、人生短暂之感;而称夔州为“天涯”,便含有沦落天涯、久客不归之意;“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综上所述,诗人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出凄凉悲怆的心境。

阁夜 杜甫几种悲伤,对什么最悲伤

       杜甫《西阁夜》原文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译文

       黄昏时分的寒山一片迷离,白色的雾气弥漫,茫然一片。

       空寂的山中,不时传来凄厉的风声和山石滚落的声音;寂静的阁楼上,月色穿透门窗,洒在厅堂和床前。

       深夜城中击柝巡更之人,可怜衣衫单薄,缺少御寒衣物,不知道您是哪个村子里的人?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国事岌岌可危,时局纷乱,盗贼犹存。

       杜甫《西阁夜》赏析

       《西阁夜》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

       恍惚寒江暮,透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上四夜景,下四感时。首联,初夜景色,就江上言。次联,夜中闻见,就山上言。击柝无衣,皆离乱所致,故有盗贼之慨。黄注夕阳渐隐,故曰恍惚。白雾横拖,故曰透迤。有一“虚”字,方见“落”字之妙。有一“静”字,方见“侵”字之妙。《杜臆》:“尔犹存”,尔字新异,是深憾语,亦是唤

杜甫的阁夜颔联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阁夜 》中写出了杜甫四种悲伤,分别是:

       1、首联点明冬夜寒怆的悲伤。

       2、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的悲伤。

       3、颈联写拂晓所闻所见的悲伤。

       4、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悲伤。

       其中最后一个,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为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而产生的悲伤最为痛彻心扉。

       作品原文: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赏析:

       开首二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诗歌首先点明时间。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景”同“影”。“短景”指冬天日短。“天涯”即天边,指夔州。“霁”即天放晴。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诗能见到如此景象,可以说,真是彻夜难眠,感慨万千。

       颔联写道:“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承接上联次句“寒宵”而来,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星河”指天河。“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夔州在瞿塘峡西口,为三峡的起点。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 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 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终黄土”即最终都死去,同归黄土。上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极目远眺夔州西郊的武侯庙与东南的白帝庙,一世之雄,他们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音书”即人情世故。“漫”即随他,不管他。下句的意思是说,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我们从最后两句来看,通过对“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描述,自然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正如沈德潜《唐诗别裁》中所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也就是说,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他是贤是愚,都烟消云散了。而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也就算得了什么。这与《茅屋为秋风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诗人一贯的人格与品质的最好表现

阁夜 杜甫这首诗中,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凄凉身世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试作一点具体的分析

       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颔联上承“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古时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此时,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正如刘辰翁所云:“第三四句对看,自是无穷俯仰之悲”。

       叶梦得《石林诗话》评价说:“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揺’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

阁夜 诗中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军阀连年征战的焦虑 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诗 译:

       时 令 到 了 寒 冬, 白 天 就 越 来 越 短; 浪 迹 天 涯, 在 这 霜 雪 初 散 的 寒 夜。 五 更 时 听 到 战 鼓 号 角, 起 伏 悲 壮; 三 峡 倒 映 着 银 河 星 辰, 随 波 动 摇。 野 外 人 家 哭 声 四 起, 传 来 战 争 的 讯 息; 数 处 渔 人 樵 夫, 唱 起 夷 族 的 歌 谣。 诸 葛 亮 和 公 孙 述, 一 样 不 在 人 间 了; 人 事 变 迁 音 书 断 绝, 我 寂 寞 无 聊。

       这 首 诗 是 诗 人 在 大 历 元 年( 766) 寓 于 夔 州 西 阁 作 所。 全 诗 写 冬 夜 景 色, 有 伤 乱 思 乡 的 意 思。 首 联 点 明 冬 夜 寒 怆; 颔 联 写 夜 中 所 闻 所 见; 颈 联 写 拂 晓 所 闻; 末 联 写 极 目 武 侯、 白 帝 两 庙 而 引 出 的 感 慨。 以 诸 葛 亮 和 公 孙 述 为 例, 说 明 贤 愚 忠 逆 都 同 归 于 尽, 个 人 的 寂 寞 就 更 无 所 谓 了。 全 诗 气 象 雄 阔, 大 有 上 天 下 地, 俯 仰 古 今 之 概。

       赏析一

       一个深冬的夜晚,大雪初霁,旅居在夔州西阁楼中的诗人。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当前国家时事和自己衰老多病飘泊天涯的生活,心情异常沉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题中的“阁”,即夔州西阁。

       开头两句,用流水对起题,写出诗人异乡作客的无限感慨,意境开阔雄浑,感情沉郁悲凉,笔法曲折顿挫。第一句是说,岁暮季节,白天过得很快,仿佛被人催促一样。这一句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点明时间,并为下句描写“寒宵”作为过渡,实际上包含的情感很丰富。“岁暮”,是一年行将完结的时候。时光流逝本来已使人有岁月不居、人生几何之感,更何况是“岁暮”,是衰年多病,久客天涯!“短景”的“景”,原指日光,这里引申指白天。冬天日短,故曰“短景”;“短景”又曰 “催”,则不但写出时光流逝之速,而且写出了诗人的特殊心理感受,包含有许多感慨在内。

       “天涯霜雪霁寒宵”第二句直点本题。七个字为全诗勾画出一个充满着清静凄冷气氛的特定环境。大雪初霁,天宇澄澈,明月辉映,积雪千里,这是一幅雪后山城的夜景图。这幅画图的形象是生动优美的,意境是清幽寂静的。在通常情况下,这种环境往往使人感到宁静、舒适,但对作客天涯、忧国忧民的诗人来说,却引起他深深的忧思。 “天涯”,本来指极远的天边,这里指夔州。称夔州为天涯,就含有羁旅万里、久客不归之意。“寒宵”与上句“短景”呼应,点明时间上的推移。“霜雪”“寒宵”,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两句仅十四个字,却一波三折,层层递转,包含着无限情意。

       三、四两句紧承“寒宵”,写深夜见闻。这两句写景,曾被苏东坡誉为“后无来者”,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五更鼓角声悲壮”,写深夜所闻,是说严冬雪夜,静寂无声,忽然从远处的山城传来了声声悲壮的鼓角之声。“五更”,点明时间已由初夜而至夜尽,见出诗人独坐时间之久,思绪之多。“鼓角”,暗示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鼓角”而以“悲壮”来形容,则不仅写出它在雪后初晴、夜静更深之时益加凄厉嘹亮的特点,而且写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这是一种加倍渲染的手法。“三峡星河影动摇”,写深夜所见,冬天的三峡,水清流急,千山万壑,银装素裹,所以虽是深夜,却如同白昼,银河星斗,倒映江中,水流盘旋,波光闪烁,这确是一幅生动的三峡夜景图。而在这幅凄清幽美的图画之中,却渗透著诗人极不平静的心情。“人心不欢,而‘鼓角声悲’也;人心不宁,而‘星河影摇’也”。(王嗣[ ]《杜臆》卷八)诗人确实把忧国忧民的主观感受点染到这客观景物上去了。两句不但阔大雄浑,景象幽美,而且寓情于景,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

       “野哭”两句,进一步写夜间阁中所闻,写得更加沉痛悲哀。杜甫于永泰二年(公元七六六年)四月到达夔州,这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外寇入侵,军阀混战,战争的烽火一直没有停息。即以蜀州为例,梓州刺史段子璋,剑南兵马使徐知道,举兵叛乱在其前;成都尹郭英义,兵马使催旰,沪州牙将杨子琳,相互残杀在其后。战祸绵延数年,人民死伤无数,“野哭千家”就是对这种战乱局面的生动概括,它形象地反映出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哭”而曰“千家”。正见死者之多,灾难之重,而用一“野”字,村落之荒凉自可想见。“夷歌”,指蜀州地区少数民族的歌谣,当地的渔者樵夫之歌。“夷歌几处起渔樵”,则由广大人民的痛苦写到自己,通过渔者樵夫的悲歌,暗喻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与《咏怀》之一“五溪衣服共云山”一句用笔相同,同时,又是惜它来烘托环境气氛。盛弘之《荆州记》上有一段关于巴东渔歌的记载,其歌辞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闻猿鸣而泪下,渔夫樵子生活之艰辛、心情之凄苦可想而知。这里的“夷歌”,指的可能就是这一类民歌。隆冬寒宵之中,渔樵于三峡之上,水深流急,山高路滑,它所表达的情调当然也是悲苦的。哀痛的“野哭”,悲苦的“夷歌”,有力地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气氛,烘托了诗人悲戚的心情。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最后两句触物起兴,抒写心中的无限感慨。“卧龙”,谓诸葛亮。因夔州西郊有武侯庙而引起联想。写“跃马”,即指公孙述基于下述史实:西汉末年,自恃蜀中地险众附,趁时局动荡之际,跃马称帝,筑紫阳城,自号“白帝”,城在夔州城东,城中有白帝庙。“终黄土”,即都不在人世之意。 “人事”,即“世事”,指当前政局动荡,人民痛苦,这是就国家方面说;“音书”,指漂泊天涯,音书断绝,这是就个人方面说。两句意思是说,像诸葛亮这样忠心耿耿的忠臣,像公孙述那样横行一时的叛逆者,同样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离开人世,成为黄土。既然历史这样贤愚不分,是非混淆,那么,我又何必为目前的 “人事”和“音书”而耿耿于怀呢?两句由夔州卧龙跃马的祠庙触景生情,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郁愤与不平,曲折婉转,无限凄恻!但是,诗人这种对国家“人事” 的强烈关心,这种忧国忧民的痛苦,是难以排遣的,也是不可排遣的,所以,尽管表面上说得消极、颓唐,实际上仍然异常愤激。它是诗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的曲折表现,是诗人对唐朝统治者完全失望的心情的流露。浦起龙说它“其词弥宽,其情弥结”,是完全正确的。

       《阁夜》确实是一首好诗,前人对它都有很高的评价。胡应麟说它“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指七律)”(《诗薮·内编》卷五)。卢世[ ] 洱说它:“一题不止为一事,一诗不止了一题,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当与《诸将》《古迹》《秋兴》诸章相为表里。”(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八引)。所谓“不止为一事”,指诗中所描写的丰富的社会内容而言;所谓“不止了一题”,是指诗中所反映的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而言。全诗通过诗人寒冬雪夜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乱后军阀混战、人民涂炭这样一种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当然,由于作者衰老多病,飘零无依,所以诗中也流露了凄凉孤寂甚至消极的情绪。这固然和诗人的阶级局限有关,也因为当时统治者腐败无能,国势衰败江河日下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是深深地打上时代印记的。

       在艺术上,这首诗也是很成功的。诗开头两句即点题,“霁寒宵”三字统摄全篇。三、四两句扣题写三峡夜景·五、六两句转笔写时局、境遇,结尾两句兜回全篇。“人事”绾上“野哭”“夷歌”;“音书”绾上“天涯”“三峡”。曲折变化而环环扣紧。“题云《阁夜》,而诗及晓景,及知为‘人事’‘音书’之故,彻夜不寐(黄生语)。诗中描画寒宵雪夜的图景,抒发诗人孤独忧伤的心情,也很有特色。出现在诗人笔下的景色,不是事物的刻板记录,而是饱和着诗人丰富感情的艺术形象,蕴含著诗人无限的情思。宋人叶梦得说:“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寄者。”(《石林诗话》卷下)叶梦得所说的“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就是指这两句诗意境雄浑而又含蓄深刻,富有感人的艺术效果。

       最后还有一个颔联两句是否用事的问题。前人对此曾争论不休。宋人蔡绦说:“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秘密藏也。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人徒见凌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祢衡传》:挝渔阳操,声悲壮。《汉武故事》:星辰动摇,东方朔谓民劳之应。则善用事者,如系风捕影,定有迹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引)清人纪昀则说:“三、四只是现景,宋人诗话穿凿可笑。”(《(瀛奎律髓>刊误》)施鸿保又说:“下句或用《汉武故事》,上句悲壮,第是常语,不必定用《祢衡传》也。“(《读杜诗说》卷十八)今按《史记·天官书》:“天一、枪、[ ]、矛、盾(皆星名)动摇,角大,兵起。”又《汉书·天文,乞》:“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考,对曰:‘星摇者,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前人曾有杜诗无一字不有来历之语,此说虽属迂腐,但用典入化,确是杜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点。例如《禹庙》诗中“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两句,胡应麟、浦起龙就都称赞他用事入化,却又妙在写景于无意有意之中,指出“此乃老杜千古绝技。”所以本篇三、四两句也应如此看待,既是用事,又是写景,妙在 “水中着盐”不露痕迹。这样理解,能帮助人们进一步领会杜诗博大精深的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好了,关于“阁夜杜甫赏析表现手法”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阁夜杜甫赏析表现手法”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