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贾生赏析_贾生诗词鉴赏

zmhk 2024-09-05 人已围观

简介贾生赏析_贾生诗词鉴赏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贾生赏析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贾生赏析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1.贾生原文及翻译2.贾生古诗带拼音朗读3.贾生古诗原文及

贾生赏析_贾生诗词鉴赏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贾生赏析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贾生赏析的今日更新,以期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1.贾生原文及翻译

2.贾生古诗带拼音朗读

3.贾生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4.李商隐《贾生》

5.《贾生·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贾生赏析_贾生诗词鉴赏

贾生原文及翻译

       贾生原文及翻译如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求贤,在宣室中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前两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贾生古诗带拼音朗读

       《贾生》在结构上具有先扬后抑的特点,先正面赞扬求贤若渴的文帝与贾生的才华,以表现文帝对贾生的器重;末尾二句却以“可怜”与“虚”二字转折上文,讽刺文帝崇佛媚道,不顾民生,表达了诗人对贾生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惋惜,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感。

       《贾生》的赏析

       诗人借贾谊的遭遇,表现了诗人对服药求仙、荒于政事的晚唐皇帝讽刺,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先从正面着笔,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而三四句在情感上却有了转折,辞锋犀利地讽刺“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贾生》的全文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贾生》带拼音版如下:

       注释:

       1、贾生:指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这里指贾生的政治才能。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

       译文:

       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人能比。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赏析

       贾谊被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却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诗歌欲抑先扬,发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以上内容参考古诗文网-《贾生》

李商隐《贾生》

       贾生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如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李商隐诗词《贾生》的诗意赏析《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以下是整理的李商隐诗词《贾生》的诗意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贾谊,时称“贾生”司马迁将屈原与他的列传合为《屈原贾生列传》。参见刘长卿七律《长沙过贾谊宅》等诗。

       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才调:才气。苍生:本指草木苍苍然丛生之处,后借指百姓。

       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

       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贾生·李商隐》原文与赏析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

        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咏史诗有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虚化史事而重视托寄感兴,以增强咏史诗的抒情性;二是寓抒情议论于历史细节的描写之中,以增强诗歌的具象性。《贾生》一首是其代表作。

       

        贾生指贾谊,是汉文帝时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二十多岁即被召为博士,在朝廷任重要官职,被尊为“先生”。因提出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得罪权贵,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在长沙过了三年,大约在文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73年),被召回京,文帝在宣室接见他。《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接受祭过神的福食),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这首诗即咏文帝召见事。

        “宣室求贤访逐臣”,“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这里用“宣室”,既替代文帝,又点出召见的地点,见得文帝对贾生的重视。诗以《贾生》为题,却从宣室接见这一特定的情节切入,而将贾谊一生的其他行事略而不顾,这就是对史事的一种虚化。诗家以为,咏史如同咏物,须不粘不脱; “粘”则拘泥史实,过多叙述史事而少兴慨; “脱”则离题而咏,容易流于空泛,所以必须“虚化”。但对史事虚化什么,是很有讲究的。首句从文帝召回贾生于宣室征询鬼神事切入,正是诗人独具选材功力的地方。一“求”一“访”,见得文帝求贤若渴,连被贬逐之臣都在虚心征询之列。此为下文的贬抑蓄反宕之势。二句盛赞贾谊才华风调的无与伦比,紧承第一句,将文帝“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一句,化为正面赞语,且进一层写汉文帝不仅“求贤”,而且“识贤”。一二从“求”,到“访”,到“赞”,正写文帝求贤,隐括贾生横溢的才华及潇洒风标,以实为虚而虚实结合。

        三句在结构上是一篇之关键,既承又转,又为四句蓄势。从“求”、“访”、“赞”而至于“前席”(双膝席地前移)即是“承”;而用“可怜”、用“虚”,对“求”、“访”、“赞”、“前席”加以否定,似轻而实重,即是“转”。“可怜”,可惜、可叹意; “虚”,徒然之谓。原来求访也好,盛赞也好,“前席”也好,一切都是徒然、都是可叹的。这就增浓了诗句的感慨和抒情气氛。至于可叹什么?作者先不正面回答,而巧妙地运用了“前席”这一历史细节——夜半深谈,听得入神,不觉双膝逐渐前移的具象化动作,使诗境大大鲜明了。本来可叹、徒然的应是末句所云“不问苍生问鬼神”,但如果这样紧接二句,则诗意就太直露而少余蕴。所以“前席”细节安在三句,不仅使意象鲜明,而且故却一步,又为末句蓄势,并使全首脉络更加婉曲,显出一种跌宕美。

        运用历史细节增强具象性,这是李商隐咏史诗的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吴宫》诗“日暮水漂花出城”,《南朝》诗“不及金莲步步来”,《齐宫词》“犹自风摇九子铃”,《北齐》“小怜玉体横陈夜”,以及《隋宫》之“春风举国裁宫锦”等等,都是这种手法的运用。正如纪昀所评: “妙,从小物寄慨,倍觉唱叹有神。”而这个“神”,却正寓含于历史细节所表现的境象之中。由于三句的蓄势,因此逼出第四句来就显得愈加有力。将“不问”和“问”,“苍生”和“鬼神”对举,于是汉文帝这个“明主”一下子摔到“庸主”、甚至“昏主”的地位。谢枋得说: “此一句道破,文帝亦有愧矣。”这种大起大落,深化了诗意:统治者的所谓“求贤”,只不过问一些无关宏旨的事,“贤臣”充其量亦不过是“辞书”一部、聊备顾问而已。而这种大议论又不是空泛的史评,而是点到即止,议而不断,含隐讽于叹止之中,因而也更显其沉郁之致。

        李义山《文帝庙》(按当为《贾生》)诗云: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事如此,可谓有功矣。(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下)

        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严有翼《艺苑雌黄》)

        贾生前席,犹为虚礼,况无宣室之访逮耶?自伤更在言外。((何焯《三体唐诗》)

        纯用议论矣!却以唱叹出之,不见议论之迹。(纪昀《玉溪生诗说》卷上)

       今天关于“贾生赏析”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