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其一_拟行路难鲍照其一拼音版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拟行路难鲍照其一_拟行路难鲍照其一拼音版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拟行路难鲍照其一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拟行路难鲍照其一的话题。1.李白 行路难(其一) 与

拟行路难鲍照其一_拟行路难鲍照其一拼音版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拟行路难鲍照其一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拟行路难鲍照其一的话题。

1.李白 行路难(其一) 与鲍照 拟行路难(其六) 在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

2.拟行路难鲍照原文 一起来阅读吧

3.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的思想感情作对比

4.形容时间美好的古诗词

5.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的对比赏析

拟行路难鲍照其一_拟行路难鲍照其一拼音版

李白 行路难(其一) 与鲍照 拟行路难(其六) 在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

       李白 行路难(其一) 与鲍照 拟行路难(其六) 在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

        这两首诗的共同处是诗人不能为国家效力,做贡献而感到惋惜。

       不同点: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表达的是一种信心,一种自信,而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表达的是沉痛的感情。

拟行路难鲍照原文 一起来阅读吧

       《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出自:南北朝时期鲍照的《拟行路难》

       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

       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的思想感情作对比

       1、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

        2、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3、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4、注视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5、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诗人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这一自然现象喻人生贵贱不齐。泻,倾泻。

        6、行叹复坐愁:整天哀叹抱怨(命运之不济)。

        7、举杯断绝歌路难: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8、吞声:声音将要发出又停止。

        9、踯躅(zhízhú):犹豫,徘徊不前。

形容时间美好的古诗词

       李白不仅在诗歌的豪迈奔放上借鉴了鲍照的创作经验,与其有着共同的诗风,而且还能巧妙地化用鲍诗的意境。如李白的《出自蓟北门行》,就明显地保留着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的胎记。且看下面一段比较:“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鲍)“,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李)“;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鲍)“,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李)“;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鲍)“,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李)“;箫鼓流汉思,旌甲披胡霜”(鲍)“,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李)“;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鲍)“;途冬风沙紧,旌旗冻凋伤”(李)“;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李)。从这些诗句的对比中不难看出:两诗不但主题相同,篇章结构完全一致,甚至连使用的词语,创造的意象都何其相似。此类影响在其他诗中也不乏例证。鲍照:“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拟行路难》其四),李白:“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拟行路难》其六),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其一)等等。从以上诗句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李白无疑是接受了鲍诗的启迪和沾溉,而李白对鲍诗的学习创新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其次,鲍照和李白的诗歌在体裁和语言表达的特征上,也有着相同之处。李白是盛唐大家,他“得古今之体势”,兼采各家之长。当时的各种诗体,他都能够运用自如。但他最擅长的体裁是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他吸取了鲍照乐府音节高亢、气势凌厉、风力遒劲的特点,形成自己天才纵逸、落笔惊挺、跌宕有序、酣畅自如的格调。可以说,李白的歌行体是对鲍照诗歌体裁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将进酒》、《行路难》等诗风韵调都近于《拟行路难》组诗,而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杜甫赞赏李白的歌行体:“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照愁绝倒”(《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指出李白的歌行体深受鲍照的影响,这是后来人们所公认的。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说:“太白乐府,杳冥变幻,极才人之至。”可谓切中肯綮。鲍照在诗歌语言运用上,既有“运语极拙,述情颇尽”〔2〕之妙,又有语言丽辞彩赡华之美。二者有机地结合在鲍照所要表达的内容之中,因而形成俊逸遒丽,奔放流畅的语言风格,其遣词造句之功是不朽的。李白的诗歌语言是真率自然,音节和谐,浑然天成,呈现出清水芙蓉之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将进酒》),气势何等雄伟;“长啸《梁甫吟》,何日见阳春”(《梁甫吟》),情感何等激愤;“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遣词造句又是多么的清新隽永,通体光华。当然,李白的诗歌因描写内容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风格,特别是他那重于气势和自然的语言,充满了火热的激情,如龙吟虎啸,则又发展了鲍诗俊逸的风神。

       还有值得一提的一个共同处,这就是两位诗人都注意向民歌学习,从民歌中汲取营养。鲍照在当时吴歌西曲被视为里巷歌谣的情况下,却十分推崇这些自然天成的作品,吸取乐府民歌质朴自然的特点,创作了大量生动活泼别致新颖的诗篇,如《采莲歌》七首之二《,吴歌》三首之二等,都写得细腻优美,深得南朝民歌妙处。其诗作虽然“零落者多”,今存乐府仍有86首〔3〕。他的艺术风格与当时“典正可彩,酷不入情”(《南齐书·文学传论》)的形式主义倾向大异其趣,从而在刘宋诗坛大放光彩。高评李白诗歌“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辞咸善”,指出了李白善于学习民歌语言的成就。从重视向民间文学学习这一点讲,李白是继承并发展了鲍照的精神的,从而使他的诗歌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李白诗歌“十丧其九”(李冰阳《草堂集》),现仍存乐府149首〔4〕,为乐府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鲍照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曾影响过众多的诗人。永明体的代表人物谢眺、沈约,梁代的江淹、吴均,唐代的杜甫、韩愈、白居易莫不从中吸取营养。同样,鲍照的创作风格,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李白。胡应麟《诗薮》说鲍照“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张溥在《鲍参军集题辞》中亦说:“诗篇创绝,乐府五言,李、杜之高曾也。”这些评论,的确很有见地。李白正是从鲍照的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沾溉和启迪,因此,两人的诗歌就出现了本文论及的那些共同之处,而后者又把前者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李白对旧题乐府作了最辉煌,更伟大的发展和完善,使其乐府诗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的对比赏析

       形容时间美好的古诗词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长歌行(佚名)劝学(颜真卿)

       赠刘景文(苏轼)明日歌(钱福)乐游原(李商隐)偶成(朱熹)

       金缕衣(佚名)杂诗(陶渊明)春宵(苏轼)王孙游(谢朓)

       白鹿洞二首·其一(王贞白)题弟侄书堂(杜荀鹤)短歌行(李白)

       短歌行(王建)今日歌(文嘉)生年不满百(佚名)守岁(苏轼)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晏殊)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李隆基)

       酒泉子·买得杏花(司空图)拟行路难·其一(鲍照)

       长歌行(陆机)解语花·云容冱雪(施岳)踏莎行·寒草烟光阔(寇准)

形容时间美好的诗句举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佚名)》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颜真卿)》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苏轼)》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歌(钱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朱熹)》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金缕衣(佚名)》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杂诗(陶渊明)》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宵(苏轼)》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王孙游(谢朓)》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白鹿洞二首·其一(王贞白)》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题弟侄书堂(杜荀鹤)》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短歌行(李白)》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短歌行(王建)》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今日歌(文嘉)》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佚名)》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守岁(苏轼)》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晏殊) 》?

       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李隆基) 》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酒泉子·买得杏花(司空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拟行路难·其一(鲍照)》

       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长歌行(陆机)》

       莫待墙阴暗老。称琴边月夜,笛里霜晓。——《解语花·云容冱雪(施岳)》 、

       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踏莎行·寒草烟光阔(寇准)》

       拟行路难(其四)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确士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

       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穴,才逼出真情的吐露。“心非木石岂无感”,是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应当说,此刻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成最大密度,似乎达到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程度。不尽情渲泻,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下面出现的竟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

       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不难想见,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该是人间多么大的不幸呵!作者有着正确的感知,读者亦有正确的感应。这不幸从何而来,已尽在言外,全可理喻的了。所以,回顾前文,那“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能看作是诗人在忍气吞气,无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愤激之词罢了。

       从读者的审美心理角度来说,本诗主旨启人思索,耐人品味。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前人王船山曾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

       ”沈确士曾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都准确地指明了本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灵活的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钟嵘《诗品》曾批评鲍照“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岂不知,这恰是鲍照诗作独具艺术特色之所在。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的李白,要是在平时,肯定是痛饮。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个怀才的人却不能不任用,这不正像遇到冰塞川、雪拥山嘛!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但是想到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一、鲍照(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宋元嘉中,临川王刘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鲍照以辞章之美而被看重,遂引为“佐史国臣”。元嘉十六年因献诗而被宋文帝用为中书令、秣稜令。大明五年出任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泰始二年刘子顼起兵反明帝失败,鲍照死于乱军中。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1]鲍照和庾信合称“南照北信”。

       二、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好了,今天关于“拟行路难鲍照其一”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拟行路难鲍照其一”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