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随园诗话 袁枚_随园诗话 袁枚古诗

zmhk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随园诗话 袁枚_随园诗话 袁枚古诗       我很了解随园诗话 袁枚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1.??԰ʫ?? Ԭö2.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3.《随园诗话》全文4.袁枚《随园诗话》的所有解释和作者的见解?

随园诗话 袁枚_随园诗话 袁枚古诗

       我很了解随园诗话 袁枚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

1.??԰ʫ?? Ԭö

2.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3.《随园诗话》全文

4.袁枚《随园诗话》的所有解释和作者的见解

随园诗话 袁枚_随园诗话 袁枚古诗

??԰ʫ?? Ԭö

       1.谁知道袁枚古诗随园诗话的原文和译文,多谢

        《随园诗话》年代:清 作者:袁枚 飞云倚岫心常在, 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译文:飞云依傍着远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

        明月如若有情应该记得我了,年年都在异乡看见它。

扩展资料: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百度百科-袁枚。

2.袁枚《随园诗话>>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

        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然亦各人性之所近:杜甫长于言情,大白不能也。永叔长于

        言情,子瞻不能也。王介甫、曾子固偶作小歌词,读者笑倒,亦天性少情之故。文见袁枚《随

        园诗话》。

        诗歌是歌咏吟唱心性感情的工具。天有四季,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周而复始;人有七情,

        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死去活来。诗即感四季,写七情,托哀怨,寄亲情,解忧烦,刺风俗,

        或阳刚,或阴柔。四季常轮,七情不灭,则人间不能无诗。

        凡纸上之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读古人诗歌,表达哀怨之情的诗便真的能使人哀怨

        欲哭,叙写欢愉之感的诗便真个能令人翩翩起舞,气势激烈的诗使人想击碎唾壶,意气飘扬

        的诗令人如同乘风云端。这就是古人的心志情怀,足以与后世之人相互感应触发之处。“酒逢

        知己饮,诗须会家题!”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诗人多情种!也多是真心感怀之士,无真情即无真诗歌!诗《三百篇》不著姓名,是因为当

        时的古人直抒胸怀,并无借此传名的意思,所以其诗歌真意可爱!昔人称“诗言志”,若无真

        情,何必作诗?矫揉做作,蹈袭陈言,自己读来都味同嚼蜡,其如读者何?

        不过用情过深往往自伤情怀,不但伤己,也会伤害到自己的心上人。古时姚大陆是江苏人,在

        杭州有个女人,并留下割臂之盟。后随父亲到福建为官,过杭州时,他找到那女人,那女人

        却早已香消玉殒死去,大怜一年多了。因此赋《西泠感旧诗》四章写道:

        江南荡子恨无家,锦字坊西问狭邪。

        芜馆秋灯留蝙蝠,芜陵春水没虾蟆。

        故人尚指楼头柳,渔火空迷洞口霞。

        辜负沙棠舟上客,酒尊诗卷到天涯。

        窈窕文窗启碧轩,美人家近苎罗村。

        芳兰佩结潘经样,杏子衫娇泼酒痕。

        斗草人归春绰约,卖花声破梦温存。

        争知旧日青鬃客,哭过批粑白板门。

        楼头别语人凄清,乍似长生七夕盟。

        绝代可怜人早死,十年未见我成名。

        临流浅土埋苏小,残月香词唱柳卿。

        安得并骖瑶岛鹤,苍烟吹破岭头笙。西泠曲港漾平沙,桥上黄昏噪暮鸦。

        榆柳洲边新鬼火,挑花门里旧儿家。

        玉鱼葬台肌犹暖,金蜕魂归月易斜。

        知否萧郎重到此,短诗和泪泣琵琶。

        哀痛之音,令人泪下。不到半年,姚大陆也死了。语言是从人心底里发出的声音,所以写诗

        作赋不宜过于悲伤。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也是一个事例,唐婉在和完那首知名的“钗头风”

        后不到半年也凄凉地死去了,陆游之所以不早死,大概与他后来矢志于抗金运动中有关吧!

3.写作文《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是我读的第一本有关古诗词的书。才看了几页,就被书有几个片段吸引住了——

        一个书生写了一首名为《蝇》的诗,是苍蝇的特写:“飞扬莫入幽人室,一种芬芳不称君。”我们平时讨厌的苍蝇在这首诗中却变得十分富有人性,让我暗暗惊奇.。

        唐朝的落第诗是最多最精彩的。“失意雅不惬,见花如见仇。路逢白面郎,醉簪花满头。”这是一位唐朝诗人为表达自己落第后闷闷不乐的心情而写的一首诗。还有一位名叫唐青臣的诗人也在他落第后写了一首诗——“不第远归来,妻子色不喜。黄犬恰有情,当门卧摇尾。”落第是古代学子一生中最大的打击,可这位唐青臣却把落第后回家看到家犬十分友好地对自己表示欢迎的场景,写进了自己的落第诗,令人忍俊不禁。可见,即使是同一个环境,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背景,怀着不同的心态创作,是喜是悲是不一样的。真是“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性格”呀!

        原来诗还能这么写!《随园诗话》中说,“诗能令人笑者,必佳。”我恍然悟到:写作文其实和写诗一样,也要落笔新颖,构思奇特,才能使文章更加生动有灵气,从“芸芸众篇”中脱颖而出。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就像一块海绵,每挤一次就能排出更多的水分,这“水分”就是感悟。《随园诗话》现在成了我随身携带的必备品,期望它给我带来更多的收获!

4.《随园诗话》全诗及意思是

        随园诗话

        袁枚

        飞云依岫心常在,

        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译文:

        飞云依傍着远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

        明月如若有情应该记得我了,年年都在异乡看见它。

       

扩展资料: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5.袁枚《随园诗话》节选翻译~~~

        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北京,就听说吴江地区有个没有科甲功名的百姓徐灵胎,他有智谋出众、作风潇洒的名声,但一直没有机会会面。

        在庚寅年七月,我患了胳膊疼的毛病,于是买船去物件吴江寻访徐灵胎,和他见面交谈之后彼此都很高兴。徐灵胎年纪将近八十岁,但是还很健谈,而且言语风趣,留我在他家对饮,并且赠送给我治疗臂痛的药。

        他家临近太湖,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近的仿佛就在家中。他有好句子说:人生真的有绝对悠闲的日子么?即使年过百岁仍然有很多事情没有解决。

        《自题墓门》诗说:漫山遍野都是名贵药材,但路边松树下也仍然满是修炼长生不老术的道士。徐灵胎有《戒赌》、《戒酒》、《劝世道情》等文章,语言虽然粗俗简单,但是却很恰如其分。

        《刺时文》中说:读书的人,是最良莠不齐、各存异心的,腐朽的科举文章,好象烂泥一样腐烂,国家本来是为了招揽有才华的人才实行按文章选才的制度的,可是谁知道,反而变成了相互欺骗的技巧。用三句话承接转述题目,再用两句话解释题目,具有可以摇头摆尾诵读的格律,就说是孔圣人的优秀学生了。

        可是,他们知道三通(、、)、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这样的好文章是什么?知道汉高祖、唐太宗,是什么朝代的皇帝么?书桌上放着名人鸿儒讲学的文章,从书店里买来科举文章讲解,读起来随着格律肩膀忽高忽低,嘴里总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感慨而发出感叹声,读这样好象嚼烂了的甘蔗一样的前人解读四书五经的文章,有什么滋味呢?这样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一生。就算让他碰巧用这种文章骗取了大官,也只能说是老百姓和朝廷倒霉。

6.随园诗话的著作赏析

        著作赏析另一版本清代性灵诗派的倡导者,生性疏淡洒脱不喜作官,于壮年辞官,隐居随园,优游自得,不复出仕。

        一生致力文学,所为诗文,天才横溢,尤工骈体。所著《随园食单》,对于茶叶方面的评述颇为独到,是位知茶爱茶的品茶评茶专家。

        袁枚是个重视生活情趣的人,他爱金陵灵秀之气,在他任江宁县令时,在江宁小仓山下以三百金购得随园。随园旧为织造园(即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当时“园倾且颓……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

        荒废已久,袁枚购得后,加以整治,由于是“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因此称为“随园”。

        他在《杂兴诗》描写随园景致:“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鱼长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爱荷花,未敢张网罗。”

        如此诗情画意,令人想往,也难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声色,不复作出仕之念。随园四面无墙,每逢佳日,游人如织,袁枚亦任其往来,不加管制,更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袁枚以文学为终身事业,是清代的文学家,性灵派创作理论的提倡者。性灵即性情也。

        他以为“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又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他认为诗歌是内心的声音,是性情的真实流露。文章以骈体最为擅长,颇得六朝体格,享文章之盛名数十年。

        其为人亦如作文,坦白率真,讨厌矫情,却极重情义,其友沈凤司死后,因无后嗣,袁枚每年为他祭坟,三十年未曾间断,对友人的情义深重,令人感动。 致力为文 著述颇丰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随园食单》……其中《随园食单》是一部有系统的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著作,全书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杂素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等十四个方面。

        在须知单中他开宗明义地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此篇可作为饮食通则,而戒单云:“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

        此篇正好与须知单互为表里。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单”一篇,此篇对于南北名茶均有所评述,此外还记载着不少茶制食品,颇有特色。

        其中有一种“面茶”,即是将面用粗茶汁去熬煮后,再加上芝麻酱、牛乳等佐料,面中散发淡淡茶香,美味可口;而“茶腿”是经过茶叶熏过的火腿,肉色火红,肉质鲜美而茶香四溢。由此可以看出袁枚是一个对茶、对饮食有相当研究的人。

        六十五岁以后,袁枚开始游山玩水,游遍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安徽游过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尝遍各地名茶,并且将它一一记载下来。他描写常州阳羡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

        提到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

        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狎视心逌然……”描写福建人普遍种茶的情形,置身其中,彷佛进入茶世界。《湖上杂事诗》:“烟霞石屋两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阳;万片绿云春一点,布裙红出采茶娘。”

        描写身着红布裙的采茶姑娘在“万片绿云”的茶海中采茶,分外醒目。又《渔梁道上作》:“远山耸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间闲立久,采茶人散夕阳西。”

        可知他旅游时,除了欣赏群山万壑、山涧溪流的美景之际,亦不忘留意当地的“茶叶文化”,可看出他对茶的钟爱程度。 袁枚70岁那年,游览了武夷山,对武夷茶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他先前对武夷茶的印象是“茶味浓苦,有如喝药”,因此他向来不喜欢武夷茶,但是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他游武夷山,来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后,却让他对武夷茶的印象完全改观。他在《随园食单.茶酒单》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

        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这位茶叶专家从所用的茶壶、茶具到饮茶的步骤、感觉与武夷茶的特色均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一杯好茶的确能涤净尘虑,抚平烦躁。袁枚认为:除了有好茶必须收藏得法才能保存长久,而要泡出一壶好茶,除了要有好的泉水之外,对于火候的控制亦是一门极重要的学问。

        对此他也有一段精彩的描叙:“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求中泠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

        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他以为要泡出好茶,需先有好水,在此他再度推崇武夷山所产的茶为天下第一。

        接着他继续提到收藏茶叶的方法:“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莲心,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做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

        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随园诗话》的古诗选段如下:

       1、笔下杨花人闻妙境,春如短梦初离影。

       2、不宜雨里宜风里,未见开时见落时。

       3、每到月明成大隐,转因云热得佯狂。

       4、不知日暮飞犹急,似爱天晴舞欲狂。

       5、飘来玉屑缘何软?看到梅花尚觉肥。

       6、小院无端吴点绿苔,问他来处费疑猜。

       7、春原不是一家物,花竟偏能离树开。

       8、质洁来堪污道路,身轻容易上楼台。

       9、随风似怕儿童捉,才扑栏杆又觉回。

       10、沾裳似为衣添絮,扑帽应怜鬓有霜。

       11、似我辞家同过客,怜君一去便无归。

       12、掠水燕迷干点雪,窥窗人隔一重沙。

       13、愿他化着青萍子,傍着鸳鸯过一生。

       14、春尽不堪垂老别,风停亦解步虚行。

       15、风便有时来砚北,月明无影度墙东。

《随园诗话》创作背景:

       《随园诗话》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部诗歌评论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之一。袁枚(1716-1798)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性灵说,强调诗歌创作应该注重抒发个性和情感,反对僵化的形式和刻板的诗风。

       《随园诗话》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袁枚辞官归隐后,他在南京购置宅院,建成了随园。随园是一个美丽的园林,袁枚在园中养花种树,读书写作,过着闲适自得的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总结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并撰写了《随园诗话》一书。

       《随园诗话》是一部以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审美观念为主要线索的诗歌评论集,全书共分为六卷,收录了袁枚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作品和评论。其中,前五卷主要介绍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审美追求,包括对诗歌的本质、风格、题材等方面的探讨。第六卷则主要介绍了作者个人的诗歌创作经历和心得体会。

       《随园诗话》的创作背景是袁枚在辞官归隐后对诗歌创作的总结和反思,以及他对个人生活和审美观念的深入思考。通过这部著作,袁枚不仅总结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也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园诗话》全文

       随园诗话袁枚

       飞云依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意思:云彩依靠着心一直在那,明月沉在潭底影子却不随波逐流,如果明月有情,它该认识我,因为我和明月年年在他乡相见。

袁枚《随园诗话》的所有解释和作者的见解

       《随园诗话》-袁枚

       飞云依岫心常在,

       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

       年年相见在他乡。

       译文:飞云依傍着远山心一直都在,明月沉落清潭倒影不曾流走。明月如若有情应该记得我了,年年都在异乡看见它。

扩展资料: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随园诗话》,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

       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随园诗话》

       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的”(《从帮忙到扯淡》)《随园诗话》,是清人众诗话中最著名的一种。作者袁枚(1716一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乾隆七年(1742)改放江南任知县,十三年(1748)辞官而定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故世称随园先生,其晚年亦自称随园老人或仓山叟。作为“一代骚坛主”,袁枚总领文苑近五十年,其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风靡乾嘉(1736一1820)诗坛,使沈德潜鼓吹的拟古“格调说”与翁方纲以考据为诗的歪风为之一扫,使清代诗坛别开生面。《随园诗话》正是袁枚为宣传其“性灵说”美学思想而编撰的著作。

       《随园诗话》的精华是其所阐发的“性灵说”美学思想,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誉:“往往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足资后世之攻错。”(《谈艺录》)袁枚也自评,“中间抒自己之见解,发潜德之幽光,尚有可存”(《与毕制府》)。综观《随园诗话》诗论,主旨是强调创作主体应具的条件,主要在于真情、个性、诗才三要素,并以这三点为轴心生发出一些具体观点,从而构成以真情论、个性论与诗才论为内涵的“性灵说”诗论体系。兹略作介绍于下:

       一、真情论。《诗话》认为诗人创作首先必须具有真情,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诗人唯有具备真情才能产生创作冲动:“情至不能已,氤氲(yīnyūn)化作诗。”诗作为抒情的艺术自然应该“自写性情”,并认为“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反对以考据代替性灵。《诗话》尤其推重诗“言男女之情”,以与沈德潜的伪道学观点相对抗。鉴于诗写真情,因此标举诗的美感功能是主要的:“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强调“诗能入人心脾,便是佳诗”,借以反对“动称纲常名教”的“诗教”观。

       二、个性论。《诗话》又认为诗人创作需有个性,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有人无我,是傀儡也”。突出“我”即是强调诗人特有的秉性、气质、审美能力等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因为有“我”,故在艺术构思时则要求有独创精神,所谓“精心独运,自出新裁”,才能独抒性灵,“出新意,去陈言”,写出迥不犹人的佳作。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个性,亦自然形成不同的风格,《诗话》主张风格的多样化,“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无所为第一、第二也”。因此对王士祯的神韵诗既不推崇,亦不贬斥,指出“不过诗中一格耳”,“诗不必首首如是,亦不可不知此种境界”。《诗话》又着重批判了从明七子到沈德潜的拟古“格调说”及宋诗派末流:“明七子论诗,蔽于古而不知今,有拘虚皮傅之见”,“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之外”,“故意走宋人冷径,谓之乞儿搬家”。

       三、诗才论。“性灵”既指性情又包括“笔性灵”的含义,表现为才思敏捷。《诗话》认为,“诗文之道,全关天分,聪颖之人,一指便悟”。袁枚主诗才、天分,但并不废弃学问,故指出“凡多读书为诗家要事,所以必须胸有万卷者”。只是目的不在以书卷代替灵性,而是“欲其助我神气耳”,为此袁枚反对翁方纲“误把抄书当作诗”,批评“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基于主诗才与灵性,《诗话》颇重视性灵者创作构思时所产生的“灵机”“兴会”这一灵感现象,并推崇“天籁最妙”即艺术表现的自然天成、毫不雕琢,为此尤其赞赏“劳人思妇,静狡童矢口而成”式的歌谣。但袁枚又不反对人功,特别文人诗“人功未极,则天籁亦无因而至;虽云天籁,亦须从人力求之”,所谓“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也”。此论颇有艺术辩证法。对于诗歌艺术形象则主张有“生气”或“生趣”,即灵活、生动而感人,因为“诗无生趣,如木马泥龙,徒增人厌”。欲有“生气”、“生趣”,则语言需生动传神,“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表现手法以白描为主,“一味白描神活现”,反对“填书塞典,满纸死气,自矜淹博”,以免扼杀诗之生气、生趣。但倘若用典而“无填砌痕”又“贴切”,则也不一概排斥。

       《诗话》虽有“集思广益”等优点,但当时有人訾其“《诗话》收取太滥”亦不无道理。原因是袁枚有时并未严格执行其选诗标准。他曾承认选诗“七病”之一——“徇一己之交情,听他人之求请”——“余作《诗话》,亦不能免”,因此《诗话》中无聊应酬之作并不罕见。而入选的某些“情诗”感情也不健康,失之于卑靡轻佻,如所选录的其从弟香亭的“情诗”即是。记事部分偶有象“两雄相悦”一类丑闻,而作者对此抱欣赏态度。此外,袁枚还十分相信所谓“诗谶”,选录了多首,宣扬迷信唯心的思想。《诗话》引用古诗文多不注明出处,引文亦时有谬误而未曾校订。这都是《诗话》的缺陷。但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书坊刻诗话后》等文中攻击《随园诗话》“论诗全失宗旨”,“造然饰事,陷误少年,蛊惑闺壶,自知罪不容诛,而曲引古说,文其奸邪”,“乃名教罪人”等等则纯系封建卫道士口吻,当然不足为训。

       好了,今天关于“随园诗话 袁枚”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随园诗话 袁枚”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