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新闻 诗词新闻

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吗_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吗 他是哪个朝代的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吗_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吗 他是哪个朝代的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吗”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

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吗_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吗 他是哪个朝代的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吗”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后的结局如何?

2.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答案是什么

3.锄禾日当午的作者李绅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悯农作者李坤是为浪费粮食而死吗?

5.古代浪费粮食的例子

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吗_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吗 他是哪个朝代的

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最后的结局如何?

       一个优秀的诗人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官员,李绅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小时候学的那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们知道了农民的不易,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付出劳动得来的,而写下这首诗的诗人李绅真正走到官场之后却变成了一个花天酒地,骄奢*逸的大贪官。

       所以有时候“文如其人”也是不可信的,像阮大铖就是个鲜明的例子,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陈寅恪说他是“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但是作为一个官员来说,他也是个十足的小人。李绅也是如此。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曾做过武则天时期的中书令,曾祖父和父亲也是唐代的地方官员,但是父亲早亡,全靠母亲将他抚养成人,并且生活在唐朝的中晚期,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生活也过的十分艰苦,所以在他的早期才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诗句,他十分了解农民的艰苦。他也是个饱腹经纶的人,但是他的仕进之路却异常坎坷,考了三次历时九年才中了一个进士。

       在李绅步入官场之后,那颗赤子之心已经被名利所腐蚀,同时代的刘禹锡曾做了一首诗《赠司空妓》说的就是李绅,诗句是这样的“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当时刘禹锡被贬做苏州刺史,当时的李绅在当时做的是司空,邀请刘禹锡去他家做客.

       谁知刘禹锡看到李绅家里,美女歌妓成群,生活骄奢*逸令刘禹锡感到不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司空见惯”这个成语也是出自于李绅和刘禹锡的这个典故。从刘禹锡的诗句中就可以看到,李绅当官之后的奢侈生活,恐怕他也记不得曾经艰难困苦时刻曾作出《悯农》了吧。

       更有甚者,他也是个忘恩负义,虚荣之人,据说他曾让他的族叔叫他爷爷,对待朋友也是忘恩负义,在当地为官鱼肉百姓,还参加当时的“牛李党争”,站在李德裕这一方。后李德裕被罢免职务,李绅等同党也被定性为酷吏,子孙三代不得入仕。

       为什么李绅会变得这样骄奢*逸,从之前的悲天悯人变得如此没有人性,从悲叹“粒粒皆辛苦”到最后的鱼肉老百姓,逐渐失去了当年的信仰,忘记了当时的誓言?这可能就是人性的弱点吧,古代很多的官员都是寒门出身,当时生活艰难,也曾有过誓言要造福百姓,但是最后走上仕途之后,却与当时的誓言大相径庭。

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答案是什么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唐诗人李绅《悯农》诗两首,道尽了农民的辛苦,让后人为这位诗人的悲天悯人情怀所感动。

       但总有所谓的“揭秘”,网上随便找找就可以找到李绅的黑材料,一说李绅嗜好吃鸡舌,一餐要三百只鸡,只用鸡舌,鸡肉鸡毛堆积如山;另一说李绅在政治上是李党成员,投靠李德裕,办了一件冤杀官员的案件。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鸡舌汤

       鸡舌汤是清代开始流传的一道名菜,专门用于给人抹黑。

       最早的出处是明末清初文人褚人获的笔记小说《坚瓠集》,此人是《隋唐演义》的作者,是小说家,而非史学家。

       而且褚人获记载的鸡舌汤,是用来黑北宋初期宰相吕蒙正的。文中说吕蒙正以前极其贫困,所以发达了之后甚是贪图享受,每天必用鸡舌汤。一天吕蒙正在花园中看到一座小山,竟然是鸡毛堆积的,旁人说一只鸡只有一条舌头,一碗鸡舌汤就要几只鸡,于是吕蒙正从此不再食用鸡舌汤。

       后来这个段子又被用在很多人身上,包括宋代寇准、明代张居正,李绅只是其中之一。

       鸡舌在古代是一种香料,来自大食,又叫丁香、丁香母,能够掩盖口臭,官员上朝奏事都会在口中咀嚼鸡舌香,与咯咯叫的公鸡母鸡舌头无关。

       鸡舌做菜,正史中从无记载,包括李绅等人,都无这方面的记录。

       实际上编这些谣言的小人想象力都很匮乏,又大多没有钟鸣鼎食的奢侈享受经历,如果把魏晋时期那些高官富商的奢侈美食嫁接到李绅身上,欺骗性估计能更强。

       古人记载李绅等人的黑材料,主要集中在唐末笔记《云溪友议》,其中有诗人吴武陵得罪李吉甫的经过,李绅对故人李元将、崔某的刻薄等。尤其对百姓,书中记载,李绅治下百姓有逃亡的,李绅说“汝不见掬麦乎?秀者在下,粃粏随流者不必报来”,把老百姓当成谷糠,似乎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悯农的李绅,但其中也没有李绅吃鸡舌的记录。

       而且,这些记载毕竟只是来自唐人笔记,正史不见。不敢说是假的,但也不能以此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李绅。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丁香,也许这就是鸡舌香)

       正史上的李绅

       李绅的曾祖父是李治、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李敬玄,百多年过去,家道已经中落,祖父、父亲都只是个小小的县令。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绅34岁才进士及第,没沾到其曾祖父的光。

       之后李绅在朝中、地方上当小官,在金陵李琦账下当从事时,因李琦欲反叛割据,李绅拒不为李琦做事,险些被杀。后来李琦被朝廷剿灭,李绅才被从牢中放出,并因此政治上得分,入朝当了右拾遗。

       这是李绅仕途的起步,当时与李德裕、元稹都为翰林学士,时称“三俊”。这段时间的同事,使李绅与李德裕有了互相提携帮衬的基础。

       三人当中元稹先发达了当上了宰相,但元稹为相根基不稳,又有奸臣李逢吉在后面搞鬼,很快元稹就被罢相,李绅并未得到什么好处。

       李德裕当时是宰相候选人之一,也被李逢吉排挤外放出京。

       “三俊”去其二。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三俊”最后一个李绅也没能幸免

       实际上当时的李绅也已经做到了中书舍人、知制诏,也算是宰相候选人之一,只是排位不靠前而已,没有必要借元稹和李德裕的光。

       元稹、李德裕一去,李绅就成了李逢吉眼中的主要对手之一,并设计了一个局,把李绅和当时任吏部侍郎的韩愈一网打尽。

       李逢吉调动李绅任御史中丞,韩愈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唐代御史中丞往往都兼御史大夫,李逢吉特意把两个官位分开,就是要制造矛盾。

       京兆尹是地方官,按惯例要去御史台拜访走一下程序,但李逢吉既然要挑起事端,就明确在韩愈的任命诏书中说韩愈可以不去拜访御史台。

       李绅和韩愈的性格都是非常耿直,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为此公文往来,互相指责,到了言辞不逊的程度,在朝中造成很坏的影响。

       李逢吉因此把李绅和韩愈二人同时降级,解决了自己的相位威胁之一。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李绅的坏运气并未结束

       之后李逢吉并未罢休,借唐敬宗刚刚继位,就安排多人包括自己在唐敬宗面前上谗言,说李绅当年不支持唐敬宗为太子。这种谗言凡是皇帝就会轻信,尤其中晚唐的皇帝,于是李绅这次被贬端州(现广州肇庆)为司马小官。

       李逢吉仍然不满足,在第二年改元宝历大赦天下时,在大赦诏书上做了一点手脚。

       每逢大赦天下,一般被贬官员都能得到“量移”,就是调到离关中较近的发达地区为官,几次下来就能回到长安。而李逢吉这次,只说已经“量移”的可以再次“量移”,就把李绅这样刚刚被贬的一批官员排除到了“量移”范围之外。

       但当时的唐敬宗在宫中翻阅旧档案,找到了唐穆宗时期的奏疏,其中就有李绅等人请立唐敬宗为太子的奏疏,于是唐敬宗知道李逢吉等人是谗言陷害李绅。加上其他大臣也为李绅等人求情,唐敬宗就修改了大赦天下诏书,允许刚刚贬官的也可以“量移”,李绅才得以离开端州这样的偏远地区,先到江州任长史,再到洛阳为官。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靠李德裕的李绅,开始了好运气

       一直到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为相,年过六十的李绅仕途才真正得到转机。当年同为“三俊”的三人,元稹此时已经死去两年,李德裕年纪最小,却在仕途上成就最高。

       但当时“牛李党争”正盛,李宗闵、牛僧孺等人不断排挤李德裕,直到唐文宗开成五年(839年)唐武宗继位李德裕才重新回朝为相。

       这几年的李绅一直在外为官,先后任浙东观察使、河南尹、淮南节度使等要职,虽然未能入朝,但也算是封疆大吏。

       这段时间的李绅在地方上留下一些政绩,包括治理霍山虎患、整治洛阳城中为非作歹的恶少等,史书记载还都是正面形象。

       李德裕掌政后,李绅也得以入朝进入宰相班子,协助李德裕实现了唐王朝的“会昌中兴”。李绅为相期间,并无杰出功绩,但无论人品道德,还是执政能力,如果不符合宰相要求,李德裕或者唐武宗都不会让李绅担任宰相四年之久。

       李绅也很幸运,唐武宗末期因中风辞去相位,外放淮南为节度使,不久病逝扬州,终年74岁,追赠太尉,谥号文肃。后来对李绅抹黑最甚的冤案,就是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实现会昌中兴的唐武宗端陵)

       李德裕的悲剧

       李德裕是晚唐最杰出的政治家,其主政时期一直到唐武宗去世,这里要明确,我个人认为“牛李党争”的“李”是指李宗闵,李德裕无党。

       这一点,无论从李宗闵、李德裕为相时的政治风气对比,还有执政效果对比,都能看出显著差别,“牛李党争”最大的责任人是李宗闵。

       但唐武宗之后的唐宣宗不知哪里来的对李德裕的怨气,上台之后第二天就免去李德裕相位,并在几年内对李德裕一贬再贬,从宰相贬到了崖州司户参军,几乎是唐王朝最低官位,最后病逝在海南岛这个养老圣地。

       唐宣宗也算是唐王朝杰出帝王之一,但在用人方面缺乏眼光,在位期间并无“名相”,尤其对李德裕的处置是个很大的错误。

       其中李德裕的一次关键被贬,就是因为李绅办的那件“冤案”。李绅是协助李德裕实现“会昌中兴”的宰相班子成员,李绅的黑历史,就是李德裕的黑历史。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晚唐最杰出的政治家李德裕)

       吴湘冤案始末

       这件事情史书上记载还是比较详细的,唐宣宗时期的宰相白敏中是白居易的同族弟弟,之前本来是李德裕推荐才任中书舍人这样的重要职务,但唐宣宗继位之后又成为排挤李德裕最狠毒的一个,效果是五年之内连升十三级进入宰相班子,其忘恩负义为时人所不齿。

       事情发生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当时扬州江都县尉一个叫吴湘的官员因罪下狱,李绅当时已经辞去相位,任淮南节度使。按唐律,吴湘应当是死罪,于是李绅按此上奏朝廷。

       吴湘的罪名主要两条,一是贪污受贿,这是重罪;二是娶了普通百姓的女儿为妻,“有逾格律”,只是违纪并非违法。

       唐代虽然不是法治社会,但对官员处置还是很慎重的,尤其老吴家和李德裕有怨,之前吴湘的叔父吴武陵据说得罪过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于是就有言官怀疑其中有问题。

       朝廷派了一位御史崔元藻核查此案,崔的核查结果与扬州地方官大同小异,第一罪名无异议,第二罪名不实,那个女子也算是官宦人家的女儿,吴湘娶她不算违纪。

       李德裕是处理这个小案子的最后一道程序,吴湘被处死,崔元藻因“无定夺”,被贬崖州司户。这里崔被贬的原因不详,估计是因为这么个小案子,你朝廷御史亲自去重新审理,就该把授权用好,又重新回到我宰相案头是什么意思?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但李德裕罢相之后,白敏中等人把这个案子翻了出来。

       吴湘的哥哥叫吴汝纳,是个进士,曾经当过小官员,到长安告了御状,说李绅在淮南依仗自己曾经是宰相,制造了吴湘冤案。又说本来应当是秋后才能处决罪犯,而李绅盛夏时就下令处死了吴湘,且杀了就埋了,没能归葬家乡。

       崔元藻被贬肯定也是心中不满,也改口说吴湘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又说李德裕当时权倾朝野,自己调查的真相无法上奏皇帝,李德裕采用了李绅的上奏才处死了吴湘。

       唐宣宗派人审理,完全采纳了吴、崔等人的供述,结论是李德裕、李绅结党冤死了了吴湘。

       绕了一大圈,终于把李德裕牵连进来了。于是李德裕虽然被罢相,却也是闲职高位,因此事被贬为潮州司马这么个小官,赴任途中再次被贬到崖州。

       李绅也未能幸免于难,虽然已经去世,但仍然“诏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这是唐王朝神龙革命后对武则天时期酷吏的处置方式。(《新唐书》)

       当时李宗闵一党势大,掌权的崔铉、白敏中、令狐綯都是其中成员。“吴汝纳、崔元藻为崔、白、令狐所奖,数年并至显官。”(《旧唐书》)

       还原真实的中唐宰相李绅,悯农诗作者,吃鸡舌是假,党争冤案是假

       (海口五公祠)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三部正史对此记载基本一致,都是吴湘有罪被叛死罪,后来崔元藻改口说罪不至死,造成李德裕、李绅被处置。

       另一部接近正史的《册府元龟》还补充了一点细节,反而更说明此案有问题。

       “李绅文宗开成中镇维扬,有颜氏女殊色,为游客吴湘所聘(吴湘即江都县尉也。与绅争婚颜氏绅怒其无礼拾赃罪奏而杀之非游客也。)绅屡求之意欲遗李德裕,为湘所拒,乃诬以他罪害之,颜氏寻亦自裁。”

       意思是说李绅是为了把这个女子献给李德裕,才想法设法弄死了吴湘。

锄禾日当午的作者李绅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作者李绅,朝代唐。

       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农民辛勤种田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扩展资料:

       这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百度百科-锄禾

悯农作者李坤是为浪费粮食而死吗?

       “锄禾日当午”,只是提起这一句,很多人都能够把整首诗都背诵下来,可以说这首诗已经是深入人心了。不过,我们在学习一首诗的时候,经常会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才能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然而几首《悯农》的作者,我们顶多只知道一个名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事情,我们却一概不知,这是为何?作者李绅他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什么书中从来不提呢?

        从小父母就用《悯农》来教育我们要好好节约粮食,小时候每每看到这些诗。总觉得这一定是一个忧国忧民,能够体恤民间疾苦的人,甚至于很地方的食堂也都挂着这样的标语。提醒人们要节约粮食。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李绅在才学上面确实算得上大才子,很轻松的就考中了进士,而且到最后官至宰相,但是或许和大多数人一样,在他当上宰相以后,掌握的权利越来越多,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只知道贪图享乐的人,可以说李绅算得上是一个吃货。

        比如在他当官的时候,为政苛爆严厉,因为于此很多村民都吃不上饭,不得不逃离自己的家乡,按理说李绅身为一个父母官应该以百姓的疾苦为主,应该将百姓当做自己手心里宝,但是他却将自己治下的百姓称之为麦子,逃走的百姓的呢称之为秕糠,而将留下的留下的百姓称之为饱满的麦子。可以说相当残暴,不把自己的百姓当人看。虽然他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但是人品完全抵不上这个职位应该拥有的品德。

        而且发迹以后对自己的朋友更是十分的无理,李绅在没发迹以前和李远将关系很好,他把李元称之为自己的叔叔,但是等后来李绅发迹以后,就让李远将自称为孙子,虽然是李远将自称自己是李绅的孙子,但是李绅也没有拒绝。而且正是因为在吃上面讲究,可以说极尽奢华,据史书记载他特比喜欢吃鸡舌头,每餐都要吃一盘鸡舌头才能下饭,而毕竟一个鸡只有一个舌头。可以说算得上浪费。

        当自己贫穷的时候自己还写粒粒皆辛苦,但当自己发迹可以后却奢侈到浪费粮食,可以说真的是非常尴尬,当然这还没有完事。李绅性情苛急在他镇淮南道当政的时候,也就是现在的扬州,那时候学生们要坐船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往往这个时候船家们都想涨点钱,毕竟大部分考生都着急赶路,涨一点钱也无关紧要,但是这一次他们碰到了李绅,可能是当年李绅也被这些船夫欺负过,正好新账旧账一起算只是船夫没想到这一次提价竟然就把自己的命不明不白的扔到扬子江里面去了。即是是坐地起价也用不着用人命来抵偿。从此也看出了李绅性格的激烈。

        虽然说李绅后期顽劣的事迹有很多,虽然吃鸡舌这事也考证不得,但是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诗,就是说李绅看习惯的事情,刘禹锡却看不惯,讲的是李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李绅了,不再是当年那个能够怜悯百姓的好青年。而且李绅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在冬天收蛤,在大冬天的下水去抓可以说是和送死没有区别,他的手下说我们的命也是命,把李绅说惭愧了才让这件事就此作罢。

        李绅再后来绅构陷扬州江都县尉吴湘,找个理由将他杀死可以说无论怎么来看李绅发迹以后都算是一个残忍的人,虽然他写的诗歌能够贴近自然,具有社会特点,能够通过几行诗就能反映出社会现实,而且选材经典,仅仅只是选择了锄禾这样几个小点,就能够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说能够把内涵隐藏在自己的诗句中去。可以说李绅最光辉的时刻都在他还没有发迹之前的时候,但是发迹之后和发迹之前作对比,相差甚远。

        可以说李绅是大部分人都有很大误解的人,大部分人对他的理解大概都是因为悯农这首诗的影响,认为他是一个能够体恤民情的好官,而且是一个能够和民众同乐的好官,但在历史上实际上来说,他鱼肉百姓,不把百姓当成自己衣食父母,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人,而且两极分化严重。但这也给与我们从侧面教育孩子的机会,不光要教育孩子节约,还要教育孩子做人要厚道。

古代浪费粮食的例子

       史载,李绅在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全然没有“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简朴与珍惜的意识。与李绅同一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一个曾经对农民生产的不易、生活的艰辛,感同身受,充满人文关怀的人,现如今却要一盘耗鸡三百只。除生活奢侈外,发迹后的李绅还爱大耍权威,拉帮结派。“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持法峻,犯者无宥。狡吏奸豪潜形叠迹。然出于独见,僚佑莫敢言。”可想而知,连狡吏奸豪都“潜形叠迹”,普通百姓更是没有好日子过了。由于李绅为官酷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_长江、淮河外出逃难,当部下向他报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却漫不经心说道:“汝不见掬麦子乎?秀者在下,秕糠随流者不必报来。”意思是,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在李绅的心目中,老百姓就是“随风而去的秕糠”,不值一提。时转物移,千百年来,像李绅式的人物,仍层出不穷,即便今天,在我们身边找几个李绅式人物的影子,也不是一件难事。君不见,有的人刚走上领导岗位,做事公道,清正廉洁,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但渐渐地拍马的人一多,手中的权力一大,就忘乎所以,私心膨胀起来,结党营私、贪污腐化。可见,一个人开始优秀、进步,成年成名后更要自我约束,永远不忘人民是衣食父母,并接受其监督。常察社情,常感民忧,常思己责,贡献再多,傲不可长;成绩再大,躁不可纵。《悯农》作者李绅的演变至今对我们还有着深切的警示意义。来源:群众·下半月版

       1. 古代关于浪费粮食的诗句

        古代关于浪费粮食的诗句 1.关于浪费粮食的诗句

        1.《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悯农其二》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悯农》南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4.《悯农》宋· 李流谦

        秋苗扫地尽,春苗破土出。

        尚当积陈陈,那得有菜色。

        不知终年耕,未了一日食。

        守令民父母,贱士但挽嘿。

        5.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2.形容浪费粮食的古代名言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当屋卖锅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

        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3.关于节约粮食的古诗有哪些

        1、《农父》

        唐代: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释义:

        每天星星还没有坠落(披星戴月去劳动),就去田间劳动,辛辛苦苦,待到庄稼丰收在望的时候,全家是多么高兴呀!

        到头来,丰收所得将会全被官家剥削去了。家中无法生活,不知哪一天就会把自己的妻子儿女卖掉呢!

        2、《咏田家 / 伤田家》

        唐代: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释义:

        二月蚕未结茧,早成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卖出。

        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烛。

        不照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3、《别州民》

        唐代: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释义:

        杭州的父老准备水酒满筵,拦路相送。

        作为地方官吏为自己在任时一无建树而惭愧 ,不禁潸然泪下。

        因为税重,贫穷的农户很多;又因为旱田多,农民也有饥荒。

        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湖水(指在钱塘增筑湖堤工程),救救干旱的灾荒。

        4、《悯农·其二》

        唐代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释义: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5、《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释义:

        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4.节约粮食的古诗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5.形容浪费粮食的古代名言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当屋卖锅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吗”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