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新闻 诗词新闻

塞下曲王昌龄赏析_塞下曲王昌龄诗歌鉴赏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塞下曲王昌龄赏析_塞下曲王昌龄诗歌鉴赏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塞下曲王昌龄赏析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塞下曲王昌龄赏析的话题吧。1.塞下曲四首赏

塞下曲王昌龄赏析_塞下曲王昌龄诗歌鉴赏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塞下曲王昌龄赏析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塞下曲王昌龄赏析的话题吧。

1.塞下曲四首赏析

2.塞下曲王昌龄译文

3.《塞下曲其一》古诗原文和赏析

4.王昌龄《塞下曲·其一》赏析

5.塞下曲解释

6.塞下曲其一 王昌龄阅读

塞下曲王昌龄赏析_塞下曲王昌龄诗歌鉴赏

塞下曲四首赏析

       其一

       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色就更为凄凉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表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其二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_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_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其三

       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从征兵到战斗结束,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前两句记述将军领旨征兵,暗示了这是一次规模浩大的会战,统兵者权倾一时,名耸天下。第三、四句写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而大军沿途经过的州郡也预先按制迎送。这四句描写声势浩大,为下文伤亡之重做了铺垫。接着写出征的结果:参战的几万将士无一生还。虽然言语浅白,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纷纷”,将慷慨赴死的悲壮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但这些戍卒的生命又不同草芥。作者隐愤难平,发出了“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的呼声,这是作者那颗忠直爱国殷殷之心的自然流,虽然这次惨败,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最后两句含蓄地揭示了这次惨败的重要原因,即战略物资奇缺,以步兵之帅与强大的游牧骑兵部落在广漠里作战,必然失败。所谓兵者,国之大事,不得已而用之,战前不作充分的准务,就仓促应战,其失败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也含蓄地讽刺了唐王朝视战争如儿戏的草菅人命行为。

       其四

       第四首前两句以汉朝霍去病代指唐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边疆将领。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将军。然后写将军的部下都前来祭奠他,他的死讯使广大的北方边境为之震动。这四句从侧面烘托了将军生前深孚众望,深受士卒爱戴,威震边疆的名将风采,他的死是天下百姓的一大损失。

       第五、六句写了忠实的部曲在将军生前随他转战北方广大而漫长的边境地带,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今将军去世,他们的功勋人多被取消了,而且他们所率领的部队不久也会被调离开去。接着写将军的旧部们虽被剥夺了功勋,但还将被派往别处的的边地驻防,他们悲愤不已,却也只能是对天痛哭。

       全待叙事严整有序,笔力雄健奔放,格调悲壮沉雄,诗人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记录了一位将领的丧葬场面,并由此而折射出军队之中由于有功难赏,致使英雄流涕的不公平现像,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深刻的内部矛盾,对有功将士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更遣”二字值得玩味,愈显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扼腕叹息。

塞下曲王昌龄译文

       《塞下曲》全诗和诗意: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边疆的森林里,夜间光线很暗,突然一阵风吹来,吹得前面杂草丛哗哗地响,巡逻的李广将军以为是老虎来了,立即拉弓,向响声处一箭射去。天亮时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已深深地嵌在石头里。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塞下曲》全诗赏析:

       其一赏析: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其二赏析: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表明作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其三赏析: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塞下曲其一》古诗原文和赏析

       塞下曲王昌龄译文如下: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塞下曲赏析

       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表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在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王昌龄《塞下曲·其一》赏析

        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处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 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

        注: 萧关,关名。

        鉴赏 萧关,关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 区固原县东南。知了在叫,桑树 林因已落叶而显得空旷,正是秋 季八月,走在通往萧关的道路上。 语出唐·王昌龄《塞上曲》: “蝉鸣 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 塞,处处黄芦草。” 用来描写北国 仲秋时节的风光。◇我们结伴去山 海关。一路上看不尽的风光景色, 很像王昌龄写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 自然另有幽燕的情 调。( 《杨朔散文选》)

        全诗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①塞下曲:唐《新乐府辞》,属《横吹曲》。②萧关:古关塞名。为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③幽并:古幽州和并州的并称。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游侠:古称重义轻生仗义助人之人为游侠。紫骝:紫燕和骝马,皆古良马。这里泛指骏马。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幽燕豪士而告诫莫学游侠儿的`边塞诗。此诗一、二句点出边 塞季节和地点,描写边塞景色:八月深秋,空阔桑林,知了鸣噪;萧关道上,天高气爽。 三、四句描写边塞气候、景色的变化:出塞之后再入塞,气候变得寒冷,关塞内外,处处 黄沙,丛丛芦草。此二句极写边塞的萧疏、苍凉、寒冷。五、六句写征人守边报国的精 神。自古以来,幽燕多豪杰之士,他们守卫边疆,骁勇善战,常年伴黄沙,一直到老。这 是诗人对戍边者的赞扬,也表示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此二句与王翰“醉卧沙场君莫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意思切近,异曲同工,各尽其妙。最后二句说,不要学 习游侠儿,自恃勇武,在众人面前,矜夸自己的“紫骝”宝马。此劝诫游侠少年之言,尤 为实在而真诚。此诗前四句写景,突出边塞荒寒冷落;后四句通过“幽并客”与“游侠儿” 的比较,表现了诗人的非战情绪。

塞下曲解释

        原文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韵译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赏析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的边塞诗也是别树一帜,颇为人们称道的。诗人早年漫游西北边地时所作的《塞上曲》,就是很有特色的作品。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诗人先以“蝉鸣空桑林”强烈渲染悲凉之氛围,写得有声、有境、有情。尤其是著一“空”字,就给人造成一种萧瑟之感,面对叶尽林空,耳听寒蝉悲鸣,行人又将何以堪?诗的头两句,点出时令和边塞的具体地点,同时通过蝉鸣空桑林的描写,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的环境气氛。一个“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明林中空空,一片萧瑟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荒僻之感。诗人还以寒蝉凄切的鸣叫声,进一步烘托边塞的萧条荒僻。三四两句,一方面从戍边将士“出塞入塞”中,暗示这秋高马肥的季节,边塞形势紧张,一方面又从萧关内外处处是黄芦枯草的廷期环境描写,来显示将士守卫边地的'艰苦。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

        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塞下曲其一 王昌龄阅读

       塞下曲解释参考如下:

       1、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塞下曲》是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乐府曲。

       2、全文:

       塞下曲(其一)--作者王昌龄朝代唐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3、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总结: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

       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第四首诗写一位将军因战殉国后被埋葬的场面,透露出了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

       全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诗中有对战斗场景的描述,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丰富,意境浑成,格调昂扬,豪气充溢,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王昌龄《塞下曲·秋风夜渡河》原文及翻译赏析

       内容如下:

       王昌龄《塞下曲其一》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其一

       ①空桑林:指桑叶枯落的桑树林。

       ②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③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④游侠儿:指好交游、逞意气而轻生死的人。

       ⑤矜jīn:自尊自大。

       ⑥紫骝:泛指骏马。

       翻译:

       其一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赏析: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 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 声声实在,句句真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阅读练习及答案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表现边塞的艰苦。)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 (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

       (3).“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含怎样的感情色彩? (自夸;贬抑)

       (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D、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D、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侠儿”作正反对比。)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二:

       1、诗的前四句写出了边塞景物的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两种人,请指出是哪两种人,并说说作者对他们的态度。(5分)

       参考答案

       ①景物特点:荒凉、冷落。首句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萧条、寂寞;次句点明时令是秋天;三句的“寒”字,更让人感到边地的苦寒,四句“处处黄芦草”更表现了塞外的荒寒景象。

       ②“幽并客”和“游侠儿”。肯定边塞健儿,“幽并客”勇武善战、终老疆场的报国精神,批评“游侠儿”只知炫耀马匹装备,并不能为国效力。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原文: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翻译及注释

        翻译 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注释 1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2鞲(ɡōu)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鞲。鞲,用革制成,射箭的时候用来束衣袖。

塞下曲·秋风夜渡河简析

        诗歌主旨含有非战之意,作者主观上并没有言反战,而这种情绪通过对战场荒凉凄惨景象的描述流露出来。 诗词作品:塞下曲·秋风夜渡河 诗词作者: 唐代 王昌龄 诗词归类:乐府、边塞、战争

       

       好了,今天关于“塞下曲王昌龄赏析”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塞下曲王昌龄赏析”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