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新闻 诗词新闻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_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拼音

zmhk 2024-05-22 人已围观

简介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_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拼音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л?I??????ɽ????????2.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_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拼音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л?I??????ɽ????????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创作背景

3.有练字的诗,求两首,还有就赏析。

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

5.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拼音

6.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_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拼音

л?I??????ɽ????????

       

       小题1:D

       小题2:描写了一幅绚丽灿烂霞光下,舒缓和宁静的江上景色。作者大胆想象,用绮比喻铺散的余晖,用练比喻宁静而清澈的江水,非常贴切。(学生从色彩变化、动静结合、善于选词炼句等方面回答亦可)京邑景色越美,越能勾留住诗人离去的脚步,由此体现了作者即将离开建康时眷恋京城(满怀惆怅、忧伤)的情感。

       

       小题1:D 不是“情景交融”,应为“直抒胸臆”。

       小题2:略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创作背景

       一、借用的是南朝山水诗人谢朓的诗句。

       南朝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意思: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二、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唐 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意思:韩擒虎已来到朱雀门外,张丽华还在结绮阁欢声笑舞。)

       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统兵伐陈,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陈后主、张丽华被韩俘获,陈亡于隋。门,指朱雀门。楼,指结绮阁。

扩展资料:

       宋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可能是王安石出知江宁府时所作。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知江宁府。这首词当作于这两个时段的其中之一。

       作为一个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金陵为六朝古都所在。从三国时期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

       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

       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事变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百度百科-桂枝香·金陵怀古

有练字的诗,求两首,还有就赏析。

       这首诗应作于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写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

       因为您的表述不是很准确,故从3方面帮您解答

       ——含有 “练”字的诗 能用来练“炼”字(锤炼、推敲的古诗) 能用来练字的

       一、含有“练”字的诗句

       《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 原诗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②。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③。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④。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⑤。

       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⑥。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⑦。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⑧?

       注释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2、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3、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4、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5、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6、方:将。滞*:久留。淹留。怀:想念。

       7、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霰:雪珠。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8、鬒:黑发。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赏析

       谢朓(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著名诗人。他曾出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又因与谢灵运同以擅长描绘山水著称,被人称之为“小谢”,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善草隶,长五言诗,合同沈约等人开创了以注重声律、讲究词采、对偶为特征的“永明体”。其诗工于发端,以描绘山水的成就为高。诗风清丽俊美。钟嵘称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有《谢宣城集》五卷。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是诗人于春晚登上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回首眺望京城金陵(即今南京)所作。诗这样开端: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这里,诗人借用王粲“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七哀诗三首》其一)和潘岳“引领望京室”(《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之诗意,以他们的望京比况诗人自己的望京,虽连用前人诗意,却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妥帖,无矫揉造作之态。如此开端,巧妙点破题旨,为全诗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明丽之中见深沉,与诗人另一首诗《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的开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有异曲同工之妙,颇有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所称誉的“发端结响,每获骊珠”之感。

       既是登山望京邑,则必有望之所见,于是,诗在点题后便颇为自然地转入对所见景象的描绘: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白日”两句,写眺望中的错落有致的建筑,诗人没有精雕细琢,绘出建筑的全貌,而是大笔点染,勾勒出建筑的顶点--“甍”,突出了居高临下观望的特点。而描写甍,又置它于明丽的阳光之中,这就使建筑更显得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尤其是著一“飞”字,顿使本来是静止的无生命的“甍”活了,动了。

       “余霞”两句是历来公认的写景警句。观其特色,至少有三点:一是巧比妙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画家无须煞费苦心地去捕捉艺术形象,只要依据这两句诗,就可画出一幅优美别致的春江晚晴图。因为,诗人在这里以“绮”和“练”分别比喻“余霞”和“澄江”,新颖贴切,使原是具体事物的“余霞”、“澄江”更具形象性、可感性。二是色彩鲜艳明丽。彩缎般绚烂的晚霞与白绸般清澄的大江熔铸在一起,丽素分明,交相辉映,色调和谐。三是如同谢朓自己对沈约所说的“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圆润流畅,一气呵成,对仗工整,浑然天成,无刻意雕琢之痕。“立片言而居要”的警句,往往能千古传颂,并使全篇生辉。谢朓的这两句诗就大为后世诗人所赞道、引用。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就有“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的赞许与忆念,而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词中的“千里澄江似练”一句则是从“澄江静如练”稍加改动而来。

       “喧鸟”两句,写群鸟、众芳,也写得妙趣横生,颇具特色。这两句主要着眼于人们的听觉形象和嗅觉形象,鸟喧是前者,花香是后者。“覆”、“满”二字极言鸟之多、花之盛,“春”字则直接点明诗人登“三山”时的季节。

       诗人登山眺望,京城的美景饱收眼底。美景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是那么从内心深深地怀念家乡: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去矣”两句,承上启下,由上文的状物写景转为下文的直抒胸臆,由惋惜将不得不离开鸟语花香景美的京邑,切入诗人对昔日家乡欢宴的美好忆念,转笔自然。

       “佳期”两句紧承上文,思乡之情又深了一层:诗人开始是回首往事,接着是盼望回乡,继而是对回乡无望感到惆怅惘然,以至眼泪像珍珠一样掉下来。“泪下如流霰”这一比喻,言简意赅,省却了千言万语,却“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情”两句是全诗的结句。这一反诘句语意肯定,不容置疑。如此煞尾,一是说明诗人登山望京所引起的思乡之情乃出于自然。因为“多情自古伤离别”,怀念家乡是每个客居异乡的游子共有的情感,这从《诗经》中的《王风·扬之水》、《小雅·黄鸟》等诗中可窥见一斑。二是说明诗人思乡惆怅之情的深度。思乡惆怅之情能使人黑发变白,足见此情之深,亦可见其力量之大了,李白不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的诗句吗?

       总而言之,此诗以登山眺望为线索,写望之所见、望之所感。诗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日京城晚晴图,抒发了诗人由望京城而引发的思乡之深情。读之,令人如嚼橄榄,更觉余韵悠然,借用清代沈德潜的话说,“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

       毛泽东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参考/view/4100863.htm

       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赏析 诗人毛泽东在这里没有像写《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或那两首《渔家傲》反第一、二次大“围剿”那样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壮怀激烈之情,直抒胸臆,即景写诗斥敌;而是轻松地慢慢地驻足细看,留恋光景,回首当年。 他在回忆1929年,他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陈毅等率红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在那一年的早春离开了井冈山,向赣南进击。由于敌军重兵围追,又由于来到外地,人生地不熟,红四军沿途五战皆告失利。就在这一年的阴历的除夕之夜,红四军刚到瑞金,江西敌军便尾随而至。毛主席见敌单薄,即决定再次迎敌。战机已经抵达,好运即将降临。毛主席沉着调兵,在瑞金以北约30公里处的大柏地麻子坳布下口袋阵。自第二日下午3时一直激战到次日正午,终于击溃敌军,取得这次转战以来首次重大胜利。而胜利之地就是大柏地——一个吉祥的必胜之好地名。 世事变幻,雪泥鸿爪,时间又到了1933年夏,多少年过去了,毛主席又置身于大柏地,这一次他的心情也不太好,因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排斥,被免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改去地方上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这年夏天(即1933年)他因从事调研工作,领导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才重返大柏地,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感慨万千地抚今追昔,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当日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水风景,先从目前夕阳西下的晚空入笔,一来就是七个颜色字,而且每字每顿,突兀奇瑰,有破空到来之感,同时又十分形象传神地给了我们一幅斑斓的夏日黄昏图。接着第二句更加大胆灵妙。究竟是谁手持彩虹临空而舞?仿佛诗人将自己溶入其间;这如画的风景谁来描绘,谁来掌握?令人读起来就是诗人自己,他就是这样美景的绘图人,这美景的变幻者,这“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真正主人。 然后从空中到眼前的夕辉与青山,黄昏雨后的群山格外苍翠欲滴,在夕阳的映衬下闪烁着绮丽的暮色。这三、四句中,虽然第三句化用花间词人温庭筠的“雨后却斜阳”但并非落入花间派的婉约纤柔之中,其中一个“复”字就显得比“却”字有重量,更肯定,“却”字却更婉转、更轻一些。而且第四句的风物也呈浩然大气,尤其是“阵阵”二字,有浩荡铺展之势,“关山”二字也是从大象入手,最后一个“苍”字显得气韵悠荡,无边无涯之感回荡于心头。 下半阕起首二句才点出此诗追忆的主题,上半阕整个是写今日风景(即1933年夏天大柏地的风景)。当年的激战如今已成为烟云,只有雨后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弹洞。这些追忆并非随意道来,它将立即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新意境:“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对美的新发现,因为在一般人的眼中,弹洞点是不好看的东西,但在诗人眼里,一切都是物随心喜。就用这些弹洞来点缀祖国河山吧,它在夏日黄昏雨后的晴空里显得分外美丽。因为它展示了一种新风景,诗人在此也预感到一个新世界。

       二、锤炼的炼 练字

       略谈古诗的“练字”与“诗眼” 何谓“练字”?题诗后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 ——孟浩然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卢延逊古人写诗,讲究锤炼字面。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这便是所谓“诗眼”。

       贾岛(779~843) 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贾岛在韩门,常从张籍、孟郊游。又与马戴、姚合为诗友,往来酬唱甚密。他擅长五律,苦吟成癖,自谓"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其诗造语奇特,给人印象深刻,常写荒寒冷落之景,表现愁苦幽独之情

       其实苦吟诗人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指一类人

       三、就是用来锻炼写好字的 古诗 古诗意境好,值得手写流传

       十二月练字古诗选(语文老师要求会背)作者:王海云 出自:书写人生感悟,记录心灵历程

       题菊花(12.4)

       唐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诗意

       庭院里栽满了菊花,秋风吹来,飒飒作响,菊花虽然散发清香,但蜂蝶却因天寒不敢飞来。假如有朝一日我当了掌管春天的神,一定叫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悄悄话

       这首诗借吟咏菊花傲立风霜的品质,抒发了诗人雄霸天下的宏伟抱负。后黄巢果然于公元875年在曹州聚众起义,队伍发展到60多万人,号称“冲天大将军”,公元880年攻克长安,建立大齐王朝,年号金统,最后失败自杀于泰山狼虎谷。

       152.观书有感(12.7)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小的池塘像镜子一样明亮,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随着水波一起来回浮动。要问这一池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悄悄话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读书时的感受,说明只有不断更新补充新知识,才能学有所成、不断进步。这是一首哲理诗。

       153.山园小梅(12.8)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意

       许多花已经凋谢,只有梅花不畏严寒,在风中盛开。把整个小园的风情都占满了。梅枝稀稀疏疏的,它的影子映在清清的水面上。在这个朦胧的月色之下阵阵的梅香飘浮过来。寒霜想要下的时候偷偷地窥看一下,蝴蝶如果知道如此美好的梅花的话,它一定快活地要晕了。在梅花前面,在淡淡的月色下面,诗人非常高兴地吟诗。不需檀板啊金樽啊那些华丽的高贵的东西,诗人自我沉醉、自我欣赏、自我吟诗。

       悄悄话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他为时人所知、为后人仰慕,源于它的这首咏梅绝唱《山园小梅》。在此诗中,他将梅花写得超凡脱俗、俏丽可人,写照传神、言近旨远,尤以篇末的“以身相许”式的表白,更是提升了梅的品格,丰实了作品的境界,读来口齿噙香,令人赞叹。

       154.四时田园杂兴(其一)(12.9)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

       夏季到来了,梅子金黄,杏子肥大,麦花雪白,菜花已稀,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农民们早出晚归地在田里忙,因此整个漫长的白天,篱笆边很少有人经过,只有蜻蜓、蝴蝶在自由自在地飞舞。

       悄悄话

       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田园,泛指农村。杂兴,各种感想。四时田园杂兴,诗人根据春夏秋冬四季,写了60首反映农村田园生活的诗,总称《四时田园杂兴》,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描写了夏季农村田园里的喜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55.四时田园杂兴(其二)(12.10)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

       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里搓麻线,农村的男女各人都有自己的事儿干。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桑树的阴凉处学习种瓜。

       悄悄话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忙季节男男女女日夜劳碌的情景,反映了乡村孩子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扬。

       156.池州翠微亭(12.11)

       宋 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诗意

       经过多年征战,战袍上满是尘土,难得今天有空,特意到翠微亭去观赏风景。山美水美,风光无限,怎么看也看不够,直到夜色沉沉,明月升起,这才扬鞭催马奔上回家的路。

       悄悄话

       池州,今安徽省贵池。这首诗写诗人征战之余到池州翠微亭去观赏风景的事,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之情。岳飞,是抗金名将,爱国的将领。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拼音

       比喻: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 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借景抒情: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借古喻今: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句意暗示自己此去宣城为郡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南朝诗人谢朓的代表诗作。此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全诗十四句,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中六句写景,描绘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后六句写情,抒发人生感慨。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应作于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写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

       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bà sì wàng cháng ān,河阳视京县hé yáng shì jīng xiàn。白日丽飞甍bái rì lì fēi méng,参差皆可见cēn cī jiē kě jiàn。余霞散成绮yú xiá sàn chéng qǐ ,澄江静如练chéng jiāng jìng rú liàn。喧鸟覆春洲xuān niǎo fù chūn zhōu,杂英满芳甸zá yīng mǎn fāng diàn。去矣方滞*qù yǐ fāng zhì yín ,怀哉罢欢宴huái zāi bà huān yàn 。佳期怅何许jiā qī chàng hé xǔ,泪下如流霰lèi xià rú liú xiàn。有情知望乡yǒu qíng zhī wàng xiāng,谁能鬒不变shuí néng zhěn bù biàn?

       

原文及翻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翻译: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

       

赏析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南朝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山水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全诗十四句,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中六句写景,描绘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后六句写情,抒发人生感慨。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_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翻译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作者: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注释: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2、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3、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4、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5、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6、方:将。滞*:久留。淹留。怀:想念。

        7、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霰:雪珠。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8、鬒:黑发。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翻译: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

        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

        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

        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

        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

        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

        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

        各种花朵开满了芳香的郊野。

        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

        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

        回乡的日期在何时,

        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

        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

        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

        赏析: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吟哦的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名句。金陵城(今南京)西楼前的美景使李白深深领悟了澄江静如练的意境,追忆前贤,这位大诗人不禁发出了古来知音难遇的长叹。然而李白应未想到,由于他的叹赏,谢朓这句诗却在后世得到了无数的知音。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应作于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谢朓出为宣城太守时。在这次出守途中,他还做了一首题为《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的古诗,据《水经注》记载,江水经三山,从板桥浦流出,可见三山当是谢朓从京城建康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三山因上有三峰、南北相接而得名,位于建康西南长江南岸,附近有渡口,离建康不远,相当于从灞桥到长安的距离。此诗开头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意思,形容他沿江而上,傍晚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建康的情景,十分贴切。河阳视京县一句从字面上看似乎与上句语意重复,其实不然。这儿借用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句暗示自己此去宣城为郡守,遥望京邑建康,正如西晋的潘岳在河阳为县令,遥望京城洛阳一样。王粲的《七哀诗》作于汉末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大乱长安之时,他在灞涘回望长安,所抒发的不仅是眷恋长安的乡情,更有向往明王贤伯、重建清平之治的愿望。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也正处在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本有附着、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静字一作净,亦佳。明人谢榛曾批评澄、净二字意思重复,想改成秋江净如练。另一位诗论家王世贞不以为然,认为江澄之后才谈得上净。清代诗人王士祯也讥讽谢榛说:何因点窜澄江练?笑杀谈诗谢茂秦!(《论诗绝句》)其实,如果没有谢榛窜改,这澄字的好处还真容易被人忽视。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引用澄江静如练以形容大江沉浸在月光之中的清空透明之感,澄字就更有点晴意义。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唐代徐凝曾用白练来比喻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被王世贞讥为恶境界,原因就在用静态的白练来形容飞泻的水瀑,反将活景写呆了。这个例子可以帮助读者从反面体味静如练的好处。如果将谢朓这两句诗与谢灵运的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相比较,可以看出谢朓在景物描写上的飞跃。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至此登临之意已经写尽,往下似乎无可再写。但诗人却巧妙地跳过一步,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长此以往,谁也不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而诗人的情绪也在抒发人生感慨之时跌落到最低点。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满目彩绘,写情单纯柔和,轻清温婉。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全诗结构完整对称,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往往突出于一篇之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着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谢朓山水诗仍然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由于思想感情贫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趣,后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举的风力,加之又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那样凝炼形象,更觉意弱而文散。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便与前面所写的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尽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却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解道澄江静如练只是这类佳话中的一例而已。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及注释

        我登上谢朓北楼俯瞰坐落在江畔的宣城,我觉得它美得好像在画里一样。句溪和宛溪夹城而流,在秋天里,溪水格外澄清,水面泛出晶莹的光,如明镜一般。横跨两溪的凤凰桥和沂川桥在碧水夕阳的映照下宛若天上落下的彩虹。人家的一缕缕炊烟,使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呈现出一片苍寒的颜色,秋色使梧桐树更显苍老。谁能想到就在这时候,我在这里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着当年的谢眺呢?

        1、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

        2、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

        3、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赏析

        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首诗作于754年(天宝十三年),这一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581年600年(隋文帝开皇年间)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灿色彩。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似。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给予读者的美感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丝丝入扣。

        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诗人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读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很难有人能理解。 书怀贻京邑同好

        孟浩然 书怀贻京邑同好

        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

        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

        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

        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

        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

        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

        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

        译文及注释

        同好:一作故人。

        维先句:暗示诗人为孔孟之后。

        常:又作恒。翰:又作赋。

        甘脆:美食。

        毛公:指东汉毛义为母求仕故事。

        刺:名刺、名帖、名片。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李白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赏析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是南朝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著名山水诗,是谢朓山水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本文由大学高考网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字词解释:

        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灞(b?)涘(s?)望长安: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

        河阳视京县: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

        飞甍(m?ng):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

        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

        甸:郊野。

        方:将。

        滞*:久留,淹留。

        怀:想念。

        佳期:指归来的日期。

        怅:惆怅。

        霰(xi?n):小雪珠。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zhěn)不变:凡是有情之人无不望乡而悲痛,谁能够不为此而白了头发呢!鬒:黑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翻译:

        我就像王粲在灞陵上眺望长安,又像潘岳在河阳回顾洛阳那样登上三山回望京城。夕阳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京城内的屋宇高低不齐,历历在目。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白练。喧闹的群鸟覆盖了春天的小洲,各种花朵开满了芳草遍地的郊野。我将远离京城在他乡久留,真怀念那些已停办的欢乐宴会。回乡的日期在何时,我惆怅不已泪落如雪珠。有感情的人都知道思念家乡,谁的黑头发能不改变!作品赏析: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首二句领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诗人扣住题意,选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只?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两句,便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此处?白日?指傍晚的日光。?丽?字本有?附著?、?明丽?两个意思,这里兼取二义,描绘出飞甍在落日中愈加显得明丽辉煌的情景,可以见出谢朓炼字的功夫。?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皆可见?三字则暗中传达出诗人神情的专注:既然全城飞甍都历历可见,那么从中辨认自己的旧居当也是一般登高望乡之人的常情。所以这两句虽是写景,却隐含着一个凝目远眺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人没有点明在山上流连凝望的时间有多久,但从?白日?变为?余霞?的景色转换中自然就显示出时辰的推移过程。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唯其江水澄清,?净?(或?静?)字才有着落,才能与白练的比喻相得益彰。同时,?澄?净的江水还能唤起天上云霞与水中倒影相互辉映的联想。可见?静如练?这一比喻是因为有了?澄?字的衬托,才成功地表现出大江宁静澄澈的境界。?静?与?净?相比,?静?字写境更为传神。

        谢灵运以直叙的手法来说明水天辉映、空明澄澈的景象,意思较实。而谢朓则能够利用恰当的比喻进行形容,使水天相映的景象不但有鲜明悦目的色彩,并能融进主人公对景物情调的感受,表达更为空灵。

        如果说?余霞?两句是用大笔晕染江天的景色,那么?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

        无怪诗人叹息:?去矣方滞*,怀哉罢欢宴。?这两句巧用此处字义可作两解的特点,既抒发了将要久客在外的离愁和对旧日欢宴生活的怀念,又写出了诗人已去而复又半途迟留、因怀乡而罢却欢宴的情态。?去矣?、?怀哉?用虚词对仗,造成散文式的感叹语气,增强了声情摇曳的节奏感。

        至此登临之意已经写尽,往下似乎无可再写。但诗人却巧妙地跳过一步,由眼前对京城的依恋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感情便再起一层波澜。?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一般人的思乡之情:人生有情,终知望乡。长此以往,谁也不能担保黑发不会变白。结尾虽写远忧,而实与开头呼应,仍然归到还望的本意,而诗人的情绪也在抒发人生感慨之时跌落到最低点。

        这首诗写景色调绚烂纷繁、满目彩绘,写情单纯柔和,轻清温婉。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如此明丽美好,毫无苍凉暗淡之感,固然是为了渲染他对故乡的热爱,但也与诗中所表现的游宦怀乡之情并无深永的感伤意味有关。

        全诗结构完整对称,而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句。这种情景分咏、名句往往突出于一篇之中的现象是宋齐山水诗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共同特点,也与谢朓诗存在着钟嵘所说?篇末多踬?的毛病有关。谢朓山水诗仍然沿袭谢灵运前半篇写景、后半篇抒情的程式。由于思想感情贫乏,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志趣,后半篇的抒情大多缺乏健举的风力,加之又?专用赋体?,直陈其意,不像写景那样凝炼形象,更觉意弱而文散。此篇结尾情绪柔弱消沉,便与前面所写的壮丽开阔的景色稍觉不称。但尽管如此,他在景物剪裁方面的功力,以及诗风的清丽和情韵的自然,却标志着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熟,对唐人有很大的影响。作者简介:

        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亲重,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初任豫章王太慰行参军,后在随王萧子隆、意陵王萧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

        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后因告发岳父王敬则谋反事受赏,举为尚书吏部郎。后被诬陷死于狱中。现存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形成有重要建树。明人辑有《谢宣城集》,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 以上这篇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大学高考网!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