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过香积寺阅读答案_过香积寺阅读答案诗眼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过香积寺阅读答案_过香积寺阅读答案诗眼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过香积寺阅读答案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过香积寺阅读答案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古诗词鉴赏的作文2.关于诗歌鉴赏

过香积寺阅读答案_过香积寺阅读答案诗眼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过香积寺阅读答案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过香积寺阅读答案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古诗词鉴赏的作文

2.关于诗歌鉴赏

3.求高中语文试卷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以及现代文阅读)

4.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5.五言律诗:王维《过香积寺》

过香积寺阅读答案_过香积寺阅读答案诗眼

古诗词鉴赏的作文

       古诗赏析作文,仅供参考!

       篇一:古诗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生性浪漫旷达,豪放不羁。

       李白的许多诗都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及奔放的热情。他希望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权贵和腐败,而遭受排挤。《行路难》这首诗真是他遭受谗毁后,在被贬长安的途中所写的。全诗表达了他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抱负,虽被贬谪,但他的报国之志并没有消退,他希望有“长风破浪”之日,“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更表明了他旷达豪放,积极的人生态度。虽屡受挫折,却难抵内心的悲愤,他仍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自己。

       含蓄的语言,昂扬的斗志。好一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激励人心的效果,鞭策了很多失意之人的奋进。

       篇二:古诗赏析

        大家应该都知道李白写过很多有名的诗,其中有就有一首古诗《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主要在讲诗人李白在抒发路途上坎坷的苦痛和忧烦,前两句是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然而,三、四两句是写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接下来两句,写出了自己在寻找人生的路上的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找出路。

        读了这篇古诗我有很多感受,李白竟能在如此坎坷的情况下还下定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这让我想起我学自行车时的情景。

        那次我姐姐为了能让我早点会骑自行车,早早的地醒了。一开始,我连车龙头都控制不住,它好像跟我有仇似的,不听我使唤,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直到后来,我摔了下来,摔了好几次,身上一块青,一块紫,都不成人样了。可是,我还是不放弃。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经过我的努力,几天后我终于会骑车了,我成功了,是用我那汗水换来的。

        滴水能把石穿透,何况我们人呢?要想像滴水一样把石头穿透,就必须先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篇三:古诗赏析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使诗篇既有韵味又让人深思。

        折断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战中的东风,更让人难忘。若真的没有那东风,周瑜能赢吗?打赢一场战争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样,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结局都与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这首诗的寓意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否则,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首诗虽短,确让人读后很有回味,可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写水平,我深深钦佩古诗人。

       篇四:古诗赏析-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现在农民种地不再那么辛苦了,可是节约粮食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而浪费却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节约粮食、不浪费粮食,应该从小做起、从我做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词的真正含义,在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节约、不浪费,同时它也包含了一个人的素质、品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绝句》是“诗圣”——唐朝大诗人杜甫描写春天美景的诗歌。春天阳光明媚,江山秀丽如画,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衔泥筑巢的燕子飞来飞去,暖暖的沙滩上睡着鸳鸯``````诗句相映成趣,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诗人用简短的诗句描述了春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杜甫一生颠沛流漓,向往春天般温暖、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也一起感受春的美好,珍惜每个春天,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名师点评:你的表达能力很强,把握古人诗词的能力也非常强。这首美丽的古诗,被你几乎用同样美丽的语言“转译”出来,仍旧留有散发着是余香。美极了!“春天阳光明媚,江山秀丽如画,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衔泥筑巢的燕子飞来飞去,暖暖的沙滩上睡着鸳鸯”这段理解准确恰当。“诗人用简短的诗句描述了春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对诗人和诗文的把握都很准确。你太棒了!

       篇五: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便接触了一首首古诗。它们有些简单易懂,有些则要慢慢理解;它们有些短到十字,有些长至千言。。。。。。它们既有写景的,也有写人、写物的。而我读过的许许多多的诗中,我最喜欢的还是李白的那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简单且精短,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也很容易理解。我也觉得它写得很好,因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出月光的皎洁,如霜一般纯洁清亮;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写出了李白对家人思念之情。远在他乡的游子们,在夜晚抬头,看见那明月,一股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当时的我还很小,理解了诗的意思后,便把目光转向窗外的天空。那时正是夜晚,月牙并不十分明亮地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周围有淡淡的云朵,只能看见月牙儿模糊的影子,我认为这景色很美,所以并没有完全明白李白的思乡之情。现在,我知道,李白当时为什么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简单,而又意味深长。

       篇六:《绝句》古诗赏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绝句》是“诗圣”——唐朝大诗人杜甫描写春天美景的诗歌。

        春天阳光明媚,江山秀丽如画,春风送来阵阵花草的芳香。衔泥筑巢的燕子飞来飞去,暖暖的沙滩上睡着鸳鸯``````诗句相映成趣,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诗人用简短的诗句描述了春天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

        杜甫一生颠沛流漓,向往春天般温暖、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也一起感受春的美好,珍惜每个春天,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吧!

关于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刘显,字嗣芳,沛国相人也。幼而聪敏,六岁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赞,号曰神童。族伯儒学有重名,卒无嗣,齐武帝诏显为后,时年八岁。天监初,举秀才,解褐中军临州王行参军,俄署法曹。

       显博涉多通。任昉尝得一篇缺简,文字零落,历示诸人,莫能识者,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昉检周书,果如其说。昉因大相赏异。丁母忧,服阕,尚书令沈约时领太子少傅,引为少傅五官。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击席喜曰:“刘郞子可谓差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必无此对。”其为名流推赏如此。五兵尚书傅昭掌著作,撰国史,显自兼延尉正,被引为佐。及革选尚书五都,显以法曹兼吏部郎。后为尚书仪曹郎。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时约郊居宅新成,因命工书人题之于壁。

       显与河东裴子野等连职禁中,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显博闻强记过于裴。时波斯献生师子,帝问曰:“师子有何色?”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魏人送古器,有隐起字,无识者。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迁尚书左丞,除国子博士。时有沙门讼田,帝大署曰“贞”。有司未辩,遍问莫知。显曰:“贞字文为与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魏使李谐至闻之,恨不相识。叹曰:“粱德衰矣。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王迁镇郢州,除平西府谘议参军,久在府不得志。大同九年终于夏口,时年六十三。(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监初,举秀才……俄署法曹——署:代理

       B.昉检周书,果如其说——检:查阅

       C.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造:制定

       D.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聊:姑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显“博涉多通”的一组是( )

       ①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赏,号曰神童

       ②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

       ③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

       ④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

       ⑤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

       ⑥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显六岁就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论》,被称为神童,八岁时过继给了虽有名望而无子嗣的族伯刘璩。天监初年,被举荐为秀才,从此走上仕途。

       B.任昉曾经得到一篇文字脱落的残缺简书,没有人能够辨识。后来在周书中发现了原文,果真和简书上说得一致,十分惊异。

       C.沈约担任丹阳尹时,与刘显相互对答。沈约自负地认为虽然自己昏忘,但可以试一试,结果刘显胜过了他,陆倕高兴地拍着席子称赞刘显非同一般。

       D.刘显担任国子博士时,发生了僧人讼田一案,皇帝写了一个“贞”字,主管的官员不解其意,但刘显知道皇帝是把田地判给了僧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

       (2)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

       答案:

       1.C

       2.A

       3.B

       4.(1)刘显察看文字,渎起来不停滞,核查年月,一字都不差,武帝很是赞许他。

         (2)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却被调出,恐怕不可以吧。

       译文

       刘显,字嗣芳,是沛国相人。刘显小时候就聪敏,六岁就能读《吕相绝秦》和贾谊的《过秦论》。琅邪王萧思远、吴国的张融见到他便称赞他,刘显被称为“神童”。族伯刘瓛在儒学界很有名望,但没有儿子继承,齐武帝下诏,让刘显做他的后人,那年刘显八岁。天监初,考中秀才,任命为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不久就转为法曹。

       刘显涉猎广博并且对很多领域都通晓。当时任昉得到了一篇残缺的简书,但是是残缺的,文字脱落,他多次把文章展示给很多人看,没有能辨识的。刘显看见以后,说是《古文尚书》里删掉的“逸”这一篇。任昉检看《周书》,果真像刘显说的那样。任昉因此相当赏识刘显。

       刘显母亲去世,服丧期结束后。尚书令沈约那时候当太子少傅,引荐刘显为少傅五官。沈约当了丹阳尹,命令刘显驾车去那里。在座位上问刘显关于经史的10件事,刘显对上来9条。沈约说:“我年老糊涂健忘,不能接受测问了;虽然如此,但是姑且试问几件,不能到十件。”刘显问了五件,沈约仅对上来2件。陆倕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排着席子说:“刘显可以称得上是奇异的人,就是我们家平原到到张壮武那里去,王粲见蔡邕(字伯喈),也必然没有这样的对答。”刘显为名流推崇赏识就像这样子。五兵尚书傅昭当著作郎,修筑国史,刘显当时兼职廷尉正,被傅昭召去帮助修国史。到了选尚书五都的时候,刘显以法曹兼职吏部郎,后来当了尚书仪曹郎。曾经作《上朝诗》,沈约加了十分欣赏,当时沈约在郊外的房子刚刚建成,于是让擅长书法的人把这首诗写在自己郊区房子的墙上。

       刘显与河东裴子野等人一直宫中任职,相互像师傅朋友一样亲近,没有人不羡慕的。刘显的知识渊博,还要比裴子野强些。有一天,波斯国进贡狮子,皇帝问大臣说:“狮子都有什么颜色的?”刘显说:“黄狮子的卓越比不上白狮子的卓越。”魏国人进献古器,有突起的字,没人知道读什么,刘显查看文字,读起来没有停滞。考证年月,一字不差。武帝很是赞许他。

       刘显升职尚书左丞,还当了国子博士。那时候有僧人诉讼田地的案件,皇帝写了一个“贞”字。官员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问遍百官也没人知道。刘显说:“‘贞’字拆开就是人上人,就是让你把田给出家人。”皇帝因为嫉妒他的能力,驱逐了他。魏国的使者李谐来到梁国出使,听说这件事,为不能与刘显相识感到遗憾。感叹道:“梁国的德行衰败了!有道德的人是国家的楷模,却被调出,恐怕不可以吧。”刘显当了平西府谘议参军,在平西府长时间不能施展抱负。大同九年在夏口去世,时年年六十三岁。

求高中语文试卷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以及现代文阅读)

       例1 阅读下面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 江 南 (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人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你认为是什么呢?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认为是什么。(表达梦醒后其在境无限凄凉;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反衬或以虚写实);(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咏 柳 (曾 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答: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用了比喻”给1分,“后者用了拟人”给1分。分析“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妙不给分)

        例4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注释:汉阳渡:长江渡口.郢门山: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汉阳渡一起指荆楚大地.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辽阔深远的意境.落叶萧萧的寒秋,在临近荒凉冷落的古堡旁,作者送友人远行,当时旭日东升,整个荆楚大地秋高气爽,朝霞绚烂,面对高耸的山峰、浩荡奔流的大江、飒飒吹拂的秋风、灿烂的朝阳,无论是临行的友人还是送别的作者,都觉得胸中荡漾着一股豪气。这里的意境是辽阔雄奇的。接着作者想象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而且进一步联想到:归客将遇到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最后回到现实,写送行之际,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

       2、这首诗和一般的送别诗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一般送别诗多写哀伤与惆怅,但此诗写送别而不伤离别。诗人营造了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中,还闪现出对日后重逢的遐想。

       高二诗歌鉴赏练习

       一、阅读宋朝杨万里《小池》一诗后答题: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写了 、树阴、 、 四种景物,并用 、爱、 、 四个动词,把四种景物刻划得生动形象,充分赞美了 的美丽景色。

       2、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6、“尖尖角”三个字用得很新鲜,形象传神地绘出了 的形态,增添了这幅图画的生机。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 ,从抒情手法看,李诗 , 王诗 。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

       三、阅读下面唐诗,读后回答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 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春景图。“图”中描画的景物有哪些?

       ( 用两字短语描述 )

       2、 根据景物描写,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四、阅读下面唐诗,读后回答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阻风(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

       答: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七、阅读下面一首王安石的词,回答15、16两题 :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①。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鹭起,画图难足”长江白鹭飞起,再美的画也画不出。

       ②“门外楼头”,用典:隋军已兵临城下,陈后主陈叔宝和宠妃张丽华仍在结绮楼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答:

       2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不超过100字)

       答:

       八、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问题: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 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3、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九、读晏殊《浣溪沙》后答题: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 以及 ,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 和 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 的情怀,这是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2、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 词。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十、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词是词人悼念已死去十年的亡妻王弗之作。

       1.“不思量,自难忘”中的“自”字有什么妙处?试简析。

       2.下片有一个感人的细节描写,先指出,再赏析其写作技巧。

       十一.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 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十四、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诗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精神?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高二诗歌答案

       一、1泉眼、小荷、蜻蜓;惜、露、立;初夏时节荷花池塘

       2、运用拟人,使无意化为有情,把读者引入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饶有情趣。

       3、含苞待放的小荷蓓蕾

       4、多用说明某人的才华刚刚表露出来,就得到赏识。

       二(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意思对即给,每处1分,共3分)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对两诗鉴赏内容正确的得2分,语言通顺得1分,共三分)

       三、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1, 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春景图。“图”中描画的景物有哪些?

       ( 用两字短语描述 )

       景物有: 淡云,轻风,丽日,红花,绿柳,碧水。

       2, 根据景物描写,分析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1,2 句写景:天空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熙的阳光:地上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3,4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于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四、“钓罢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江村月落正堪眠”此时已经是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所以该回去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此两句紧承第二句,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深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

       五、答:①情景交融或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欲抑先扬。②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2)答: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或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思乡之情。

       六、(1)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七、1.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2.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能答出其中四项即算不错)

       八、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九 1、重归的燕子、徘徊于小园的诗人;自然的春光、人的青春年华;以景传情,情景文融

       2、婉约。3、对偶;这一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十 1、这一字为全诗之“眼”。它既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切,又领取下文,意贯全词。十年之久,生死之隔,思念之情萦绕心间难以排遣,想不去思念却又自然忆起。因而有了“夜来幽梦忽还乡”,正是自难忘的最好注解。(应理解词语本义并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深情,方可赏析其表情达意方面的妙处。)

       2、这一感人细节是夫妻梦中重逢。描写技巧是细致传神的描绘了人物的动作神情。妻子对着明亮的窗子梳妆打扮,迎接远归的丈夫。然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无声的情愫。那种深切的思念之情通过梦中相逢却又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表现得更加强烈感人。(细节描写贵在“细”,要从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中洞悉人物内心感情。)

        十一、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十二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十三 (1)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2)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十四、 这两句诗用了对仗、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跟一片浮云齐飘远天,与一轮明月共度长夜的飘零落寞之感。(看字词对应明对仗;析“我”与“云”“月”的关系名比喻和寓情于景。理解意象特点后,归纳出思想感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最后两句是暗用韩非子“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自己虽已年老,但自信还有一定才识可以为朝廷效忠,为国效力。(将两句诗句均理解为紧缩的转折复句,精神境界就十分明确。最后两句言外之意要跳出典故,结合是人自身境况加以阐发。

       十五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五言律诗:王维《过香积寺》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问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诗中二、 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答题要求: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

       [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诗词鉴赏# 导语五言律诗定型于初唐,而最终成熟于盛唐。五言律诗成就在盛唐,中唐以后逐渐衰落,五代几乎鲜可提及者。宋代近体诗多是七言,五律成就不高,佳作也少,名篇更是罕见。元代崇尚唐诗,五言律诗的艺术成就反高于宋代。明清以下,五言律诗名作就更为稀少了。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五言律诗:王维《过香积寺》,欢迎大家阅读。

        过香积寺

        唐代: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译文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注释

        过:过访,探望。香积寺:唐代寺院,有争议,一说香积寺在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神禾原上。”故址已废。一说在河南汝州,今风*寺,唐时称香积寺。

        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钟:寺庙的钟鸣声。

        咽:呜咽。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

        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黄昏。曲:水边。“安禅”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见《涅槃经》:“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

        赏析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五六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好了,今天关于“过香积寺阅读答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过香积寺阅读答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