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观书有感_观书有感(其一)

zmhk 2024-06-15 人已围观

简介观书有感_观书有感(其一)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观书有感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观书有感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1.《观书有感》这首诗告诉我

观书有感_观书有感(其一)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观书有感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观书有感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1.《观书有感》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2.《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

3.古诗《观书有感》解释

4.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意思和道理是什么?

5.古诗观书有感的意思?

6.古诗《观书有感》的意思是什么?

观书有感_观书有感(其一)

《观书有感》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意思: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就好像是一面镜子被打开了一样(比喻一方展开的书法作品)。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被倒影在水塘中,他们在池塘里不停地晃动着(比喻纸上的留白部分与书法的线条交响成趣,显得生动活泼)。

       想问那一亩方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的清澈(意思是这文学作品怎么会如此清新隽永呢)?

       因为有水从源头的地方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因此就成了活水(意思是那是在于书写人的心中有些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在出现)!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南宋

       体裁:七言绝句 题材:哲理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pái)徊(huái)。

       问渠那(nǎ)得清如许?为(wéi)有源头活水来。

       

扩展资料:

       《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观书有感二首

古诗《观书有感》解释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1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诗简介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翻译/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

        其一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赏析/鉴赏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后世影响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2

        观书有感·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及注释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

        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创作背景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赏析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

        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3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3、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意思和道理是什么?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观书”的生动感受。其中第一首尤为脍炙人口。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古诗古诗《观书有感》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

        1、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2、那得:怎么会。

        3、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4、清如许:这样清澈。

        5、如:如此,这样。

        6、清:清澈。

        7、为:因为。

        8、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9、“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10、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1、中流:河流的中心。

古诗观书有感的意思?

       

        观书有感其一其二两首诗,意思和道理是什么?

        1、观书有感其一全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观书有感其一全诗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3、观书有感其二全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4、观书有感其二全诗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5、《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事说理,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6、朱熹是宋代大儒,程朱理学的积大成者。理学从宋代开始,就成为官方的主流政治哲学。朱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理学也成为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流派。朱熹的这两首诗都挺有名,特别是第一首,常常被人引用。用来比喻做学问,学知识要不断的更新,不能囿于成见,固步自封,要不断的吸守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才能使得学问更加精湛,与时俱进。如果没有新的源头活水的注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一旦凝固,就会走向死亡。

        7、我个人的理解,朱熹所谓的源头活水,指的是他自己在对二程学说继承的基础上,终于把理学发扬光大。使得理学成为完整学术体系。假如我们把这首诗的意象坐实一下。大约可以这样理解,半亩方塘?,可以理解为理学,也可以说是朱子之学。他以半亩方塘做比,是有自谦之意的。方塘中的水清澈如境,而且天光云影?映照其间,说的是,这一方水塘虽小,却容得下天地。这正如自己的学问。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源头活水在那里呢?就是从二程到杨时,再罗从彦,到李侗,再到朱熹的儒家学术传承。所以,在朱子之学中,既有儒家学术的一代代继承,也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所以,在这首诗中,看似写景,其实最后说的是做学问中,在继承前辈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发扬光大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问与时俱进。不会因脱离时代而死亡。

        理学后来成为儒学的主流,在封建制度灭亡之后,理学成了民族落后挨打的替罪羊。朱熹也因此在一千年后被骂成灰头土脸。可是,后代学者真的做到在做学问时引进源头活水了吗?理学在朱熹手上成形,后来原封不动的用了一千年。出了问题还把板子打在他的身上。恐怕不是与时俱进的态度。

        9、第二首写的形象是,水边的大船在枯水期的时候,多少人推拉,都很难使它快速行进。可是在丰水期到了的时候,它就可以在江中轻松前行。这首诗讲的是做事之时要顺势而为。人的行为与大势相符的时候,不用费力就可达成目标。当逆势而为的时候,虽然费了不少的力气。最终还是达不成目标。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着者昌,逆之者亡。

        这两首叫做《观书有感》,可见,诗中的形象,未必是作者见到的形象,而是作者在读书时心中想到的景象。我觉得,写第一首诗的时候,作者大约在读二程的书。比如《伊川先生文集》《经说》《周易传》等。

        写第二首的时候,我觉得他很可能是读了《庄子逍遥游》而有所感。其中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段话与第二首诗的境界很象。

古诗《观书有感》的意思是什么?

       古诗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其一)

        朝代:南宋 诗人: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户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其二)

        朝代:南宋 诗人: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钜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编辑本段]译文与点评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镜。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4.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 5.艨艟:一种大型战船。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这两首诗人们历来皆认为博学的朱熹在表达读书学习的道理,真可谓是千古误解误读的典范。很简单,所谓‘书’乃是指‘书法’而不是‘书本’。而‘观书’其意思就是‘观阅书法’。朱熹很爱好书法,且颇有造诣,《观书有感》两首诗写的正是描绘其观摩品味书法作品的生动感受。

        《观书有感》(其一)诗句译文:

        书法方幅

        半亩之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一面镜子(:比喻一方书法作品展开),

        池塘水面上荡漾著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比喻纸上的留白与书法线条相映成趣,飞扬生动)。

        问这池塘它为何这样清澈呢(:这书法作品何以如此清新隽永呢)?

        那是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那是在于书写者内心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

        点评: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观书有感》(其二)诗句译文:

        春潮行舟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

        钜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

        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点评:从以‘钜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当然,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见书法作品的技艺精炼且生动流畅,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艺术道理。

        观书有感诗意

        第1句:大约半亩见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平展展地铺开,

        第2句:天光云影在方塘内飘飘荡荡,

        第3句:池水清澈得几乎能看见底,你要问它为何这样清澈,

        第4句:原来时时刻刻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

        比喻:这首诗借景喻理,表面写方塘,实际是写读书的感受

       古诗《观书有感》的释义: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观书有感》

       年代:?宋?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赏析: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愉悦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今天关于“观书有感”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观书有感”,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