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江入大荒流_江入大荒流的上一句是什么

zmhk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江入大荒流_江入大荒流的上一句是什么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江入大荒流”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1.江入大荒流出自哪儿?2.

江入大荒流_江入大荒流的上一句是什么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江入大荒流”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江入大荒流出自哪儿?

2.江入大荒流全诗

3.江入大荒流出自什么诗句?

4.江入大荒流出自哪部古诗文?

5.江入大荒流出自哪里?

江入大荒流_江入大荒流的上一句是什么

江入大荒流出自哪儿?

       ”江入大荒流“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意思是: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幻出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这时的李白,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这句好比用**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紧接着诗人又以移步换景,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注释:

       (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9)万里:喻行程之远。

中心思想:

       诗中热情描绘了舟行所见壮阔奇丽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恋念故乡的心情。景色的壮丽,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壮丽。一片灿烂前景,正展示在青年诗人心中。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经在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离开宫中。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游华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庐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请,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一带),在途经巫山时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带漂泊,于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江入大荒流全诗

       “江入大荒流”的上一句是“山随平野尽”。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渡荆门送别》,此句的意思是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水滔滔奔涌不息,流入广袤荒原。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水滔滔奔涌不息,流入广袤荒原。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幻出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渡荆门送别

江入大荒流出自什么诗句?

       “江入大荒流”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诗句。

《渡荆门送别》全诗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全诗的字面意思: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全诗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江入大荒流出自哪部古诗文?

       ”江入大荒流“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意思是: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幻出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这时的李白,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这句好比用**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紧接着诗人又以移步换景,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注释:

       (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9)万里:喻行程之远。

中心思想:

       诗中热情描绘了舟行所见壮阔奇丽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恋念故乡的心情。景色的壮丽,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壮丽。一片灿烂前景,正展示在青年诗人心中。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经在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离开宫中。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游华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庐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请,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一带),在途经巫山时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带漂泊,于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江入大荒流出自哪里?

       ”江入大荒流“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意思是: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幻出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白话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这时的李白,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这句好比用**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紧接着诗人又以移步换景,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注释:

       (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2)远:远自。

       (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8)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9)万里:喻行程之远。

中心思想:

       诗中热情描绘了舟行所见壮阔奇丽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恋念故乡的心情。景色的壮丽,体现了诗人心境的壮丽。一片灿烂前景,正展示在青年诗人心中。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经在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离开宫中。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游华山,南下回宣城,后上庐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请,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幸得郭子仪力保,方得免死,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一带),在途经巫山时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带漂泊,于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

       “江入大荒流”出自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原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确定,具体有三种说法:一说作于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726年(开元十四年)。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好了,关于“江入大荒流”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江入大荒流”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