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徐霞客游记_徐霞客游记哪个出版社的好

zmhk 2024-05-31 人已围观

简介徐霞客游记_徐霞客游记哪个出版社的好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徐霞客游记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徐霞客游记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1.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2.徐霞客游记的原文和翻译3.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_徐霞客游记哪个出版社的好

       下面将有我来为大家聊一聊徐霞客游记的问题,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为您解答您的疑问,关于徐霞客游记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来说说。

1.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

2.徐霞客游记的原文和翻译

3.徐霞客游记的原文与翻译

4.徐霞客游记的翻译

5.徐霞客游记文言文翻译

6.滇游日记文言文启示

徐霞客游记_徐霞客游记哪个出版社的好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译文:初四日行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达汤寺,在汤池沐浴。手拄拐杖,遥望着朱砂庵攀登。十里,登上黄泥冈。刚才云雾笼罩的群峰渐渐地显露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下。转进石门,从天都峰侧面穿越而下,于是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秀丽地突出在天空中。

       路边有一条岔路往东上,是我从前没走过的,于是往前顺岔路直上,几乎上到天都峰侧面。又往北上,在石缝中穿行。一片片石峰夹着路耸起,路在石峰之间弯来转去,阻塞的地方被凿开,陡峭的地方修出阶梯,断裂的地方搭木通过,悬空处安置梯子连接。

       往下俯瞰,壑谷峻峭、阴森,枫树和松树相互夹杂,五彩缤纷,像图画、锦绣一样灿烂;于是想到游黄山应是有生以来的奇览,却还有如此的奇异景致前次没有探寻过,这一次重游真是既痛快又惭愧啊!

徐霞客游记的原文和翻译

       滇游日记

       文

       /

       (明)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②,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③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④(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

       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帖同“贴”。

       ④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1分)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2分)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2分)

       4.作者艰险的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3分)

       答案:1.(1分)jiàn

       2.(2分)⑴

       其;

       ⑵

       以;

       ⑶

       之。

       (错一处扣1分,最多扣2分。)

       3.(2分)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对一处得1分,最多得2分。)

       4.(3分)

       (无“标准答案”。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感悟明确,符合文意,思考得当即可。)

徐霞客游记的原文与翻译

       一、原文: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二、翻译:

       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徐霞客游记的翻译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译文:初四日行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达汤寺,在汤池沐浴。手拄拐杖,遥望着朱砂庵攀登。十里,登上黄泥冈。刚才云雾笼罩的群峰渐渐地显露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下。转进石门,从天都峰侧面穿越而下,于是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秀丽地突出在天空中。

       路边有一条岔路往东上,是我从前没走过的,于是往前顺岔路直上,几乎上到天都峰侧面。又往北上,在石缝中穿行。一片片石峰夹着路耸起,路在石峰之间弯来转去,阻塞的地方被凿开,陡峭的地方修出阶梯,断裂的地方搭木通过,悬空处安置梯子连接。

       往下俯瞰,壑谷峻峭、阴森,枫树和松树相互夹杂,五彩缤纷,像图画、锦绣一样灿烂;于是想到游黄山应是有生以来的奇览,却还有如此的奇异景致前次没有探寻过,这一次重游真是既痛快又惭愧啊!

徐霞客游记文言文翻译

       译文:

       年癸已春暮,我游甬东,听说雪窦游胜最众山,前往参观。

       二十四日,由石湖登船,二十五里下北拉坝达江。江行九折,到达江口。转的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房屋。从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所有船只往来,看湖上下,一会数十里,不是时候,用人力拉,那么劳累而放松了。

       当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幽,有说“仙人洞”,巨大的石头在水,如果坐垂脚的;有“金鸡洞”,相传凿石劈山破,有金鸡飞鸣去,不知道哪一年了。

       水更涩,曳船不能前进,路走六七里,停止药师寺。寺背紫芝山,僧多读书,不像城府。经过一夜,于是沿着小溪,增加从山的左边。涉过溪水,四周群山环绕,遥望白蛇蜿蜒下到大海去,这涧水你。桑畦麦陇,高低联络,农家隐蔽竹树,樵童牧童相征追逐,真行图画中!想问地所历名,那轿夫朴野,没有深刻的理解吴交谈,有的强大承诺,也许不应该的问题,率领十间仅得二三。

       第二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宽三尺多,修边有一步,独野人往返速度很。其次溪口市,凡是大宅有很多废弃的,间或有诵读声从走廊上,长时间听不知道什么书,大概是《兔园册》吗?渐渐地上,穿越山林之中,路越来越高,就看松林在脚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把衣襟不去,其他没有这清新的香味。

       越二岭,首先有亭挡道,漆写着“雪窦山”字。山势深奥之处,仰望天空,的狭窄如果在攻陷井;忽然从林间,就豁然开朗,一眨眼的工夫百里。其次亭说隐秀,遮蔽万杉之间,溪流绕亭址出山去。其次是寒花亭,多留题,没有时间读;相对几步做漱玉亭,重温,虽然小窦,可汲,喝的甜。

       第二大亭,在路的收入,路分为两条。先朝皇帝御书“应梦名山”山上,刻石的下,这是揭示梦游最高境界,下诏图天下名山来进,这座山是的。左折松经,直径达雪窦;从右转入,中途通过桥为亭,说锦镜子,亭的下面是圆池,经我十丈,横海棠环的,花时间影注水埃,灿烂锦缎怀疑吗,所以名。

       度亭支路也达寺,而围绕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杯豆慰问客人,互相道钱塘老朋友。留我住宿,我估计第二天将要下雨,结果没有留下。

       从寺右偏上千丈岩,流瀑布从锦镜子出来,泻落在绝壁下水潭中,很难估计。林崖端,伸手拉树下看,率领头晕目眩心跳。当初如果大练,撞到岩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所以他上是飞雪亭。休息亭上,当时觉得都喝醉了,清谈玄辩,碰到喉咙吻动要发,无足与云者,因念一生朋友,惆怅久的。

       寺前秧田羡衍,森林所环绕,不异平地。对侧出现在下村落,相距已有数百丈,抬头看到在山上峰峦,高又称这。

       次奇妙台,危石烟囱岩畔,俯视山脚下环绕凑拢,不见来的路。遍览群山,有时钳或蓝色;重的,把帽子的人,蛟龙而跳、兽而坐的人,覆盖不尽一样。远的晴岚上浮,如果在你光不断溢出眉间,不一定有意思,自然动人;凡我登上,胜利看到花了。当地人说,还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我的兴致也尽,没有时间登上了。

       原文: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

       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路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

       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

       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

       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或苍;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扩展资料:

       元·邓牧构写了《雪窦游志》堪称中国古代游记名篇,文中寄情于景,寓志于物,是我国游记散文的传统,到唐宋时期,已经达到“物我双会”的境界。本文作者把自己的伤时感怀都融注在景物之中,自然而亲切,令人心领神会。

       雪窦,即雪窦山,在今浙江省奉化县西60里,海拔800米,为四明山的分支。唐代曾在此建寺,原为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今虽废,但乃有不少景点。雪窦山自古秀甲四明,号称“四明第一山”。

       邓牧(1246—1306),元代思想家。字牧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多仿古作。

滇游日记文言文启示

       1. 翻译一下 徐霞客游记 游黄山日记 古文翻译

        从路旁一条岔路往东上去,是以前所未到的地方,于是向前直上行进,几乎要挨到天都峰的一侧。又向北而上,在石缝中行走,石峰一片一片的拔地而起。路就宛曲流转在石峰之间:道路堵塞了,就凿开它;陡峭的地方,就凿成台阶往上爬;路断开了,就架起木板通过;上下落差比较大的地方,就架起绳梯接起来再爬上去。不时往下看,峻峭的山谷让人只觉得阴森森的,枫树和松树相间而生,五彩斑斓,互相交错,灿烂得如图画锦绣。于是感慨黄山当是我一生所能见到的奇观之一,然而更有天都峰这样的奇观,我未前去一探,实在是美中不足,让人心生遗憾啊!

        回眸间随从们都因为碍于险阻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再往上爬;我没注意他们是因为这一路的风景不觉着诱惑我独自向上攀登。已经到达一座峰头,只见一间寺庙屹立其上,仿佛就要腾空飞起,这是文殊院,也是我从前没有到达的地方。站在这座峰头,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从玉屏峰吹来的山风,仿佛天都和莲花两座山峰秀丽的景色都可以用手去拥抱。往四周眺望,各种各样奇秀的山峰错落排列,山谷纵横交错,简直就是黄山最壮观的地方。不是我第二次到黄山来,怎么知道黄山之奇竟达到这种境界!

        正巧遇到一位游行的僧人澄源,更加兴致勃勃。过了中午,随从仆人们也赶到了。一行人站在寺庙前,指点品评着天都、莲花两峰。寺庙的僧人说道:“天都峰虽然很近,但毕竟险峻无路;最好在近处观望着天都峰,明天一早去攀登莲花峰。”我没听从,决意要到天都峰一游。

        带领着澄源和尚和仆役们仍向着崎岖的山路进发。到了天都峰的一侧,我们沿着流石逶迤盘旋而上,抓着野草荆棘,见有石块堆成的路,就踏着石块往上走,见有石崖斜侧可攀,就顺着崖壁攀援。每当到了手脚没处搁的地方,澄源和尚必先攀上去,再拉我们上去。心中想着上去都这么难,下来怎么办呢?然而坚定了决心就不再往回走。

        经历数次凶险,最终到达了天都峰的峰顶。山顶上只有一块石头有数十丈高,澄源观望了一下,见其侧边有台阶,于是协同我往上登临。从山上往下看,诸峰无不伏在天都峰下面,唯独莲花峰能和它齐平。时逢浓雾一会生出,一会消止,一阵雾来,对面都难以看清。眺望莲花峰等山峰,多半隐没在雾中。独自登上天都峰,我往前走,雾则跑到身后,我往右行几步,雾则从左边生出。峰顶上松树也有弯曲挺拔,纵生横卧的,千姿百态;柏树虽然很大,但无不平贴生于石头上,就好像苔藓一样。山高风自然就大,雾气飘忽,往来不定。往下张望诸峰,云雾中,时而惊现为绿色尖而高的山,时而被吞没为银色的海洋。再往山下看,则日光闪耀,别有一番天地。

       

        注:徐霞客这天应该已经做好了攀登天都峰的准备的。先在石缝间走过一段山路,继而到达一个中转站(不知叫什么峰,只知上面有座寺院叫文殊院),休息了一会儿下午又接着进发。

        这篇文章写得跌宕起伏,可谓一路艰险,一路风景。作者的衬托手法是非常高超的,他先写在石罅间行进的艰难,这就为后文攀登天都峰“攀草牵棘”、“手足无可着处”的艰险作了衬托;又用寺院僧人的规劝来衬托路途的艰险,进一步衬托诗人攀登天都峰的决心。作者为何要不畏艰险,下定决心攀登呢?这是因为天都峰景色的奇丽,而作者最后登临天都峰顶,看见云雾变化,松柏奇姿,仿佛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回报。

2. 徐霞客游记翻译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

        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

        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0346532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

        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

        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

        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

        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

        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

        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

        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

       1. 滇游日记

        滇游日记

        文 / (明)徐霞客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②,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③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④(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

       

        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帖同“贴”。 ④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1分)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2分)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2分)

        4.作者艰险的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3分)

        答案:1.(1分)jiàn

        2.(2分)⑴ 其; ⑵ 以; ⑶ 之。 (错一处扣1分,最多扣2分。)

        3.(2分)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对一处得1分,最多得2分。)

        4.(3分) (无“标准答案”。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感悟明确,符合文意,思考得当即可。)

2. 滇游日记原文及翻译

        徐霞客《滇游日记》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摧]崩裂

        28.“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jiàn

        29.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

        (1)其 (2) 以(3)之

        30.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 所历危境,无逾此 者。

        31.作者艰险地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 娆雪语文网

        答案: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译文: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

3.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的全文解释

        原文: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帖同“贴”。 ④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1分)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2分)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2分)

        4.作者艰险的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3分)

        答案:1.(1分)jiàn

        2.(2分)⑴ 其; ⑵ 以; ⑶ 之。 (错一处扣1分,最多扣2分。)

        3.(2分)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对一处得1分,最多得2分。)

        4.(3分) (无“标准答案”。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感悟明确,符合文意,思考得当即可。)

4. 文言文 滇游日记(明·徐霞客) 译文

        译文: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

        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

        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

        原文: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滇游日记》是明代徐霞客的散文。作者自幼喜欢读古今史籍、舆地志和山海图等书,从21岁起开始漫游各地,历时30多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他都以日记形式,记录下实地考察过的山川形胜、地质风貌、物产气候和民俗风情等。他逝世后,由友人将部分日记遗稿,整理编辑为《徐霞客游记》一书。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5. 滇游日记原文及翻译

        徐霞客《滇游日记》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南,余竟仰攀而上。

        (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摧]崩裂 28.“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

        jiàn 29.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

        (1)其 (2) 以(3)之 30.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 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 所历危境,无逾此 者。

        31.作者艰险地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

        娆雪语文网 答案: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译文: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

        (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

        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

6. 《滇游日记》的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原文:复去黔而入滇,高枕一宵矣。

        就火炊饭欲行,主人言:“此去黄泥河二十里,水涨舟莫能渡,须少需等待之。”盖是河东岸无居庐,先有去者,亦俱反候于此。

        余见雨势不止,惮于往返,乃扫剔片地,拭木板为几,匡坐正坐敝茅中,冷则与彝妇同就湿焰。盖一茅之中,东半畜马,西半则主人之捐,榻前就地煨湿薪以为爂cuàn即云南的火塘,爂北即所置几地也,与其榻相隔止一火。

        夜则铺茅以卧,日则傍火隐几。雨虽时止,檐低外泞,不能一举首辨群山也。

        初二日夜雨仍达旦。主人言:“今日涨愈甚,舟益难渡。

        明日为街子,贵州为”场“,云南为”街子“,广西为”墟“。候渡者多,彼舟不得不至。

        即余亦同行也。”余不得已,复从之。

        匡坐如昨日,就火煨粥,日三啜焉,枯肠为润。是日当午,雨稍止。

        忽闻西岭喊声,寨中长幼俱遥应而驰。询之,则豺狼来负羊也,幸救者,伤而未死。

        夫日中而凶兽当道,余夜行丛薄中,而侥幸无恐,能忘高天厚地之灵祐哉!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译文: 戊寅年(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初一日雨通宵达旦一直没停。起床去观赏云南、贵州两省交界处的山脉,出了山峡口。

        〔碧酮在峡谷西南面的山下,其北面的山冈上就是红板桥,红板桥属于贵州省地界。〕又离开贵州省而进入云南省,高枕无忧地睡了一夜。

        就着火塘做饭准备出发,主人说:“这里距离黄泥河二十里,河水一涨船就无法渡过去,必须稍稍等待。”因为黄泥河东岸没有人家居住,有先去河边的人,也都要返回到这里等侯。

        我看雨没有停的趋势,怕来回往返,于是就在简陋的茅屋里清扫出一小块地方,把木板擦干净后作为小桌子坐着,冷了就和彝族妇女一同靠近烧湿柴的火塘。这一间茅草屋中,靠东的一半畜养马匹,靠西的一半则是主人的床铺,床铺面前就地埋个火塘烧烤湿柴,火塘北面是我放小桌子的地方,与主人的床铺仅相隔一个火塘。

        夜晚铺上茅草就睡,白天则在紧靠火塘坐在小桌子前。有时雨虽然停了,但屋檐低矮、门外泥泞,不能一抬头就看清群山。

        初二日雨仍然通宵达旦地下。主人说:“今天河水涨得更加厉害,船只更难渡过去。

        明天是街子,〔贵州省叫“场”,云南省叫“街子”,广西省叫“墟”。〕等侯渡船过河的人很多,那渡船不得不划过来。

        到时我也和你一齐走。”我没有其它办法,又听从了。

        和昨天一样坐在屋里,就着火塘煮稀饭,一日三餐,干瘪的肠胃得以滋润。这天中午,雨渐渐停了。

        忽然听到西边山岭传来喊声,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呼喊起来响应这远方的喊声,并忙忙地奔过去。询问后才知道,是豺狼来拖羊,幸而救得及时,羊虽然受伤却没死。

        大白天的中午都有猛兽在大路上出没,我连夜在草木丛杂的地方行走,而侥幸没受到惊吓,怎能忘记天神地灵的保佑呢!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

        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 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

       

扩展资料:

赏析: 滇,即今云南省,境内有湖滇池,故用“滇”代称。《滇游日记》所著最多,对其境内风景人物、民俗涉及颇广,且有详尽考备,是今之研究云南旅游资源以及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

        《滇游日记》是徐霞客遗留下的文字中最丰富的部分,对云南风物、山川、特产、民俗等等的记叙最为详细。记游可分为几大版块:东、东南部以滇池、碧鸡山、颜洞、盘江为其重点,并著有《盘江考》专篇。

        中部仍以滇池为轴反复考察其水系山脉。西、西北部以洱海、点苍山(亦名苍山)、鸡足山为中心,向西北延伸至丽江、解脱林。

        《游记》后有《鸡山志目》和《鸡山志略》一、二,对鸡山之景观一一列出,并皆有说明,文笔点化甚精。其后又列有《丽江纪略》和《法王缘起》二篇。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溯江纪源》。徐霞客经过自己精密的考察和大胆的推测,主要辨析了我国两条最大的河流长江和黄河的发源、流域情况。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译文:初四日行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达汤寺,在汤池沐浴。手拄拐杖,遥望着朱砂庵攀登。十里,登上黄泥冈。刚才云雾笼罩的群峰渐渐地显露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下。转进石门,从天都峰侧面穿越而下,于是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秀丽地突出在天空中。

       路边有一条岔路往东上,是我从前没走过的,于是往前顺岔路直上,几乎上到天都峰侧面。又往北上,在石缝中穿行。一片片石峰夹着路耸起,路在石峰之间弯来转去,阻塞的地方被凿开,陡峭的地方修出阶梯,断裂的地方搭木通过,悬空处安置梯子连接。

       往下俯瞰,壑谷峻峭、阴森,枫树和松树相互夹杂,五彩缤纷,像图画、锦绣一样灿烂;于是想到游黄山应是有生以来的奇览,却还有如此的奇异景致前次没有探寻过,这一次重游真是既痛快又惭愧啊!

       好了,今天关于“徐霞客游记”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徐霞客游记”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