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素书原文及译文_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

zmhk 2024-06-16 人已围观

简介素书原文及译文_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素书原文及译文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将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诚伪文言文2.《素书》道义原文及译文3.《素书》——夫人之所行

素书原文及译文_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素书原文及译文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将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诚伪文言文

2.《素书》道义原文及译文

3.《素书》——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4.《素书》安礼原文及译文

5.素书十大经典名句

素书原文及译文_素书原文及译文完整版

诚伪文言文

       1. 诚意 文言文翻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

        小人闲居[2]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3],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4]。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6],故君子必诚其意。

        [7][1]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

       

        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恶,好,上字皆去声。

        谦,读为慊,苦劫反;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2] 闲,音闲。

        闲居,独处也。[3]厌,郑氏读为黡。

        厌然,消沮闭藏之貌。[4]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5]引此以明上文之意。

        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6]胖,步丹反,安舒也。

        [7]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1][1]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又曰:“知至而后意诚。”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

        然或已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释义诚其意者,首在认自本心,识自本性。

        知心是妙智慧体,明体而达用,真信达真诚。认识不透,无真知。

        觉悟不透,不能入门。因其信不坚、意不诚,要诚其意是自欺也。

        贪欲感其心,爱欲劳其神。欲爱之心放不下,达诚意是自欺也。

        知人生如幻,厌社会家庭,想世外另有桃源,厌社会人生如臭是自欺也。急求大学之道,爱大学之理,穷之不舍,惜如命。

        爱不释手而放弃一切,意为之好好,是求之太过急也。大学者,内圣外王之模范。

        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顾圣不顾凡,早晚也得完。

        顾凡不顾圣,早晚也没命。大学成就自然诚诚,非意识之厌烦与好好。

        实践真理者是真诚意。即慎思、理明、达实是真行者。

        盲目急于求成过之,精进勿懈怠。大学是培育人之典范的指南针。

        当何行、大智慧者自明。诚意完全是从心意下功夫、开发天赋妙智慧之行驰。

        理明透彻心自明者一达,非一朝一夕之速成。诚意的基础功是:纯诚无二念。

        千思万虑,彼伏此起,一念接一念,思万物、生万象、虑万事、应万变,精神集中,此即是一念纯诚的诚意功夫。一个心一个念都千差万别,繁琐复杂的豆腐账,账目才能清晰,了然万念空。

        这就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独立思考功夫。即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即安而后能虑。不明定静安虑本质者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心态意识,把虑当成是自心不安静、当成是胡思乱想。

        虑是一念,虑千差万别不同的事,并没有二念从生。意生乱念是二念生,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

        虑之一念纯是正常思维活动。生二妄念,即想停止思维活动达到空寂无念是虑之患。

        患者臭也。不理他,让念来去自由,即无好无臭的自然之道。

        还自然本来之一心一念,唯一无二是慎独。此即诚意也。

        这就是黄帝的“独立守神”,老子的“抱元守一”,孔子的“执中贯一”,释迦的“万法归一,一性圆明”来源于诚则灵,灵则明的诚意功夫。心明妙智慧开,正大光明之心现前,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

        心如草木顽石、什么都不想是诚意之大忌,是正心之大患。文王穷理尽性达天命,大舜执中精一万法通,达摩全凭心意下功夫。

        不思不得,所以虑而后明明德。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社会人生,成家立业,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人前显贵、蒸蒸日上之心人皆有,这是正确的。但应素其位而行,士农工商各尽其职、不越乎其外。

        而且上进之心不甘人后是正确的,绝对能步入光明大道。否则,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人见利不见害,鱼见食不见钩。人见利忘义,奸巧险恶。

        老子说祸福无门由人自招。此章从内心开刀,慧剑斩断内心世界之杀盗*酒妄。

        土壤再适合、心不生不良种子,恶果自然不生。船到江心补漏难,马到临崖收缰晚。

        上欺祖、下灭子,遗臭万年,实乃不修诚意正心之过也。不杀无凶犯相,不盗没贼相,不邪*没有奸相。

        酒本无罪,不理智者生醉鬼相。一切由心生、由心造。

        正心圆满功德相,独立思考去污除垢,显光明做君子。跳舞本身没错,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活动,心邪意乱遭奸杀。

        男做君子,女。

2. 关于诚信的文言文

        关于诚信的文言文:《商鞅立木建信》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 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

        (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本文所记载的事,发生在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

        秦国在实施新法令之前,立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

        这两件事说明了信用是国家的重宝,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得到民众的信任。 扩展资料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 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3. 诚在古文中的翻译

        ◎ 诚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诚 chéng

        〈形〉

        (1) (形声。从言,成声。本义:诚实,真诚)

        (2) 同本义[sincere;honest]

        诚,信也。——《说文》

        币必诚。——《礼记·郊特牲》

        诚者自成也。——《礼记·中庸》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 雍南。——《列子·汤问》

        行之发于至诚。——《汉书·赵广汉传》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3) 又如:诚款(真诚恳切);诚敬(真诚,敬重);诚虔(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4) 真实 [real]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礼记·大学》

        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5) 又如:诚理(真理);诚谛(真实而详审)

        词性变化

        ◎ 诚

        诚 chéng

        〈副〉

        (1) 确实,的确 [indeed]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所谓无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诚不能免;诚恐(只怕,恐怕)

        (3) 果真;如果 [actually]

        楚诚能绝 齐, 秦愿献 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什么是“伪古文”

        伪古文=伪孔传

        《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后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

        《尚书》今文、古文之别,其先由于文字之不同。今文者,伏生所传,用隶书,汉世所通行,故当时称为今文。古文者,孔安国所传,孔子壁中书,用蝌蚪文,汉世已不通行,故称为古文。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书传》,一时学者益信其说,遂以为真孔壁书行于世。此书比伏生多二十五篇,又析伏生书为三十三篇,并序共五十九篇。宋吴棫、朱熹皆疑其伪,清初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一书,专辨东晋晚出之《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皆伪造,而其谳乃定。嗣是辨之者数十家,人人皆称“伪古文”、“伪孔传”矣。

        《尚书》本是“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尚书》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三种。

        《今文尚书》出自伏生。汉初由伏生口传晁错,晁错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作了抄录和记载,所以叫做“今文”,共28篇。

        《古文尚书》是用早于小篆的籀文写成,是先秦写成的文本,西汉后,先后出现过几次,有孔壁本、河间献王本、杜林本等等。孔壁本,出自孔宅之夹壁,河间献王本,是河间献王于民间所得,杜林本是东汉杜林所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

        伪《古文尚书》亦称伪孔本,流传至今,是后代《尚书》最通行的本子。东晋元帝时梅ji所献的一布题作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共58篇。其中新增篇目和“孔安国传”是晋人的伪造。但由于唐陆德明作《经典释文》和官修《五经正义》都采用“伪孔本”,所以一直沿袭下来,流传至今。

        伪《古文尚书》中多出的25篇,称“伪古文”,所谓“孔安2国传”,称“伪《孔传》”这个本子称为“伪孔本”或“伪《古文尚书》”,它是一部假书,也是一部奇书。只要知道伪孔本,伪孔《传》是晋代人所作,在指出其作伪的同时,将其视为晋代文献而不是汉代文献,而不应一味排斥。

        正确对待伪《古文尚书》,首先要对伪孔《传》持正确的态度,伪孔《传》汇集了自孔安国以来四百年间古文经学对《尚书》的解说,是研究《尚书》的一个很高的成就,我们只需分辨其是晋人的成就而非汉人的成就,就能充分认识和利用它的价值;其次,对“伪古文”也应持正确的态度, 事实上,“伪古文”汇集了从先秦 《左传》诸书直到魏晋诸书八百年间古书所称引的原本《尚书》的许多内容,加以组合、排列、敷衍。从这个意义上说,25篇“伪古文”未尝不是我们窥究先秦百篇本《尚书》的一个途径。

5. 有关诚信的古文、诗句都有那些呢

        你好●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 言:言谈。物:实际内容。

        行:行为。恒:恒心。

        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 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

        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 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

        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至诚则金石为开。

        《西京杂记》卷五 至诚:极大的真诚。 金石为开:象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

        谓真诚最能感染人。●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汉·王充《论衡·感虚》 精诚:真诚。 亏:亏蚀。

        只要真心诚意从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诚之所感,触处皆通。

        宋·吴处厚《青厢杂记》 诚:真诚。 感:感触。

        真诚能感动一切。●人之操履无若诚实。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宋·朱熹《仁说》 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薰蒸之。明·洪自诚《菜根谭》 遇到欺骗狡诈的人,用真诚之心感动他,遇到粗暴、乖张的人,用和蔼的态度感化他。

        ●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喻私心杂念影响人之德行的精纯。

        ●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清·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窃:谦指个人的意见。

        我以为天地的运转不息,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业的发扬和持久,关键在于真诚。●百虑输一忘,百巧输一诚。

        清·顾图河《任运》 考虑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败,技艺再精巧若缺乏真诚也无法成功。●神莫神于至诚。

        宋·张商英《素书》 没有比完美的真诚更神圣的了。●诚者,圣人之本,百行之源也。

        宋·周敦颐《通书》真诚,是杰出人物的根本,也是使百业兴旺的源泉。行(háng):职业,事务。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宋·周敦颐《通书·乾坤益动》第三十一章 乾乾不息:自强不息。

        君子为达到至诚而自强不息。●感人以诚不以伪。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诚:真诚。伪:虚假。

        以真诚而不是以虚伪感动别人。●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

        明·朱之瑜《诚诚二首》 修养自身品性,处理好人之间的关系,唯一靠的真诚。●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荀子·不苟》 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修身》 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至诚无息。

        《礼记·中庸》 真诚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以真诚自勉。

        ●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修学:研讨学问。

        杂:杂乱。为事:干事情。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没郎独占花魁》 刻薄:冷酷无情,不厚道。

        为人忠厚不吃亏,为人刻薄无好处。●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踏实地:比喻做事踏实、认真。虚名:空头的名声。

        做事要踏实认真,不可追求空头的名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清·杜文澜《古谣谚》 有道德的人不损人而利己,不害人而求名。●廉者憎贪,信者疾伪。

        《新唐书·陈子昂传》廉:清廉。 贪:贪污。

        信:诚实。疾伪:痛恨虚伪的行为。

        疾:憎恨,厌恶。清廉的人憎恨贪婪,诚实的人厌恶虚伪。

        ●天不容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巧伪不如拙诚。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篇》巧妙的虚伪不如守拙的真诚。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只有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实际的内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实用。

        ●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汉·荀悦《申鉴·俗嫌》 不听动听的话语,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作虚伪的事。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卓越的人不追求虚有其表,有修养有名望的人致力于实际。

《素书》道义原文及译文

        黄石公传

        (明)慎懋赏撰

        原文

        黄石公者,吾不知其何如人,亦不知其所自始。但闻秦始皇时,天下方清夷无事,群黎束手听命,斩木揭竿之变未纤尘萌也,韩国复仇男子张良,策壮士阴击之,万夫在护不支,大索十日不得。其目中已无秦,谓旦夕枭政首挂太白旗而快也。

        游下邳圯上,徘徊四顾,凌轹宇宙,即英雄豪杰,孰有如秦皇帝者?秦皇帝不畏而畏他人耶?俄尔,一老父至良所,堕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为其老,强忍下取履,跪进。老父以足受之。良大惊。老父去里许,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期此。”良怪之,应曰:“诺。”五日平明往,老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后五日早会。”良鸡鸣而往,老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后五日复早来。”良乃半夜往。有顷,老人来,喜曰:“孺子当如此。”乃出一编曰:“读是则为王者师。后十三年,子求我济北谷城山下。”遂去,不复见。

       

        旦视其书,乃太公兵法。良奇之,因诵习以说他人,皆不能用。以说沛公,辙有功。由是解鸿门厄,销六国印,击疲楚,都长安,以有天下。其自为谋,则起布衣,复韩仇,为帝师,且当其身,免诛夷诏狱之惨。后十三年,过谷城山,无所见,乃取道旁黄石葆而祠之,及良死,并葬焉,示不忘故也,故曰“黄石公”。

        呜呼,良之所遇奇矣!或曰,老人神也!愚则曰,此老氏者流,假手于人,以快其诛秦灭项之志而已,安享其逸者也。聃之言曰:“善摄生者无死地。”又曰:“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手矣。”此固巧于避斩杀,而善于掠荣名者,是以知其非神人也。苏轼之言曰:“张良出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老人深惜之,故出而教之。”夫爱赤子者,为之避险绝危。老人之于良也,尝试之秦项戈矛之中,而肩迹于韩彭杀戮之际。如是而谓之爱也,奚可哉?

        译文

        黄石公,我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只是听说秦始皇尚且在位,天下还太平无事,老百姓还俯首听命,斩木揭竿造反的大事还没有丝毫的苗头的时候,意欲复兴韩国的男子张良,就策动壮士袭击秦始皇,只是因为护卫太多,没有成功。秦始皇举国搜索十天也没有找到他。此时的张良的眼里已经没有秦国了,只想尽快割了秦始皇的脑袋挂到太白旗上才快活。

        张良游荡到下邳的一座小桥上,他徘徊四顾,气势蓬发,似乎凌驾宇宙之上。英雄豪杰还有谁比得上秦始皇吗?我连秦始皇尚且不放在眼里,还会畏惧谁呢?不一会,一位老人来到跟前,把自己的鞋扔到了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桥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很吃惊,只因为他是个长者,才强忍着怒气取回了鞋,又跪着递上去。老人伸出脚让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就更加吃惊了。老人走了一里多地,又折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年轻人还可以培养,五天之后的早晨在这里等我。”张良感到奇怪,答应说:“好。”第五天清晨,张良去的时候,老人已经先到了,他生气地说:“和长者约会,你却来晚了,是什么道理?回去吧,五天后早早地来。”五天之后,鸡刚早鸣,张良就出发了。可是老人又已经先到了,老人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来晚了,回去吧,五天后再早点来。”五天之后,张良半夜就去了。等了一会儿,老人才来,他高兴地说:“年轻人就应该如此。”于是拿出一本书,说:“读了它能做帝王的老师。十三年之后,你到济北谷城山下来找我。”说完就走了,张良再也没见过他。

        天亮时,张良发现这本书竟然是《太公兵法》(实为《素书》),张良非常惊异,于是反复吟诵学习。学成后,张良去游说别人,却都没有被任用。直到游说刘邦,才终于成就一番事业:帮助刘邦解脱了鸿门宴的困厄;销毁了本打算分封下去的六国印玺;使项羽疲于奔命并最终打败了他;建议刘邦定都长安,并最终统一了天下。张良也成功地谋划了自己的人生:从一介布衣到列土封侯;推翻秦王朝而报了韩国的大仇,终成一代帝王的老师,而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成功地保全了自己,没有遭到杀身之祸。十三年之后,他到了谷城山,却没见到老人,就把路边的一块黄石拿回去供奉起来。等到张良死后,黄石与他一同埋葬,以表示没有忘记老人,所以老人被尊称为“黄石公”。

        哎呀,张良的遇会可真是神奇啊。有人说,老人是神人。我却认为,老人是老聃的信徒——一个借助他人以实现他推翻秦朝、消灭项羽的目的,自己却能逍遥安逸的人。老子说:“善于保全自己的,不接近危险的地方。”他还说:“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黄石公就是善于避开危险而又获得了荣誉和名声的人。以此看来,他不是神人。苏轼说:“张良实施了荆轲、聂政一样刺杀秦始皇的方法,侥幸不死,老人很为他惋惜,所以出面教导他。”但我以为,真正爱护后辈的,应该让他们躲避危险。而老人对待张良,却是让他闯入秦国和项羽的戈矛挥舞之中做事情,在韩信和彭越的刀枪杀戮之下担当重任,这怎么能说是爱护张良呢?

《素书》——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道义原文

        作者:黄石公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

        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

        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

        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译文

        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

        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

        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

        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

        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 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

        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

        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

        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

        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

        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

        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

        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

        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贿赂?府政?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

        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

        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

        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

        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

        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素书》安礼原文及译文

       《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译文如下:

        趋吉避凶,既是人们的本能,又是人们的愿望。如何才能趋吉避凶呢?

        《素书》中也给出了答案“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即人的所作所为,符合天道规律,则好运福气自来;如果背道而驰,则祸患不请自来。

        接下来我谈一谈我的理解:

        01 遵循万物自然之道

        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尊重规律,则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反之则枯萎衰败。

        我们熟知的成语“揠苗助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本来禾苗好好地长在田里,宋人却嫌它长得慢,长得不高,于是把禾苗一个个拔高,结果呢,禾苗都枯萎了。

        再比如,我们的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我们的身体也有自己的作息规律,如果我们忽视甚至违背规律,自然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0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中提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对一个国家来说,民心所向就是道,得民心则得天下,失去民心,则失去人们的支持。如历史的商纣王残暴无道,不得民心,失道寡助;武王伐纣,民心所向,得道多助;结果商王朝灭亡,周朝建立。

        同样,一个企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也需要遵循道,与人合作,有合作之道;与人沟通,有沟通之道;用人,则有用人之道;只有符合道,充分尊重利用市场规律,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和需求,企业才能受到消费者青睐,并不断发展壮大。

        03 持善心存善念,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孟子》中说“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当我们心怀善意,洒下善的种子,我们也会收获更多福报和好运。

        “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2020年初湖北疫情严重,其他省份纷纷驰援湖北,捐款捐物出人出力,一起帮助湖北人民共渡难关;当其他省份遭遇危难,湖北人民投桃报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回报他们的恩情。正是人们用自己的爱心善意让一份大爱流动在每一个人心间,这个国家社会才会如此温暖!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愿“道”常驻我们心间,行有道交好运,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素书十大经典名句

       安礼原文

        作者:黄石公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

        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

        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译文

        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

        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得人必安,失士则危。

        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

        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

        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决不会有善人参与。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

        国家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之中,大兽不居。

        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

        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房屋梁柱软弱,屋子会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国家会倾覆。

        脚下受寒,心肺受损;人心怀恨,国家受伤。大山将要崩塌,土质会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民先受损害。

        树根干枯,枝条就会腐朽;人民困窘,国家将受伤害。与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的车,也会倾覆;与灭亡的国家做相同的事,也会灭亡。

        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

        人的所作所为,符合行事之道则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则凶。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好处都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恶运灾祸都向他袭来。

        这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同忧,同恶相党,同爱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

        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似,同义相亲。

        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类有所举措,均应遵守这些规律,不可与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

        违反常理,部属则难以顺从;合乎常理,则办事容易。部属难以顺从,则容易产生动乱;办事容易,则能得到畅通的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项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国,均会获得丰硕的效果。

       素书十大经典名句:

       一、同声相应,同气相感。

       出自《素书·安礼章第六》。译文:声音相类、气息相同,就会互相感应。

       二、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号令与内心不一致的必定要失败,发出的号令前后不一致的必定会坏事。

       三、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只是发怒而没有威势的人必定受人轻侮,自己取悦众人而让别人受辱的人必要遭殃。

       四、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怠慢应该受到尊敬的人必定不吉,表面与人相合但内心不合的人必定会孤立无助。

       五、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悯。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亲近馅媚的小人、疏远忠诚的贤人必定要灭亡,亲近美色疏远贤臣的君主必定是昏庸无能的。

       六、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欺凌弱小而获胜的人必定会逐渐消亡,名声与实际不相符的人也必定会逐渐衰耗。

       七、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任用的人不正直,就要造成危害。强人所难,予以任用,是不可能把人留住的。

       八、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如果为他人挑选官职从中谋利,那么大乱就要开始。任何事物失去支撑其强大的主要因素就会衰弱。

       九、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出自《素书·安礼章第六》。译文:致力于出好谋略、做好事的人,就不会遭受坏事。没有长远打算的必定常常有眼前的忧虑。

       十、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

       出自《素书·安礼章第六》。译文:世事万物如果同一类属,就会互相依聚,如果道义一致,就会相互亲近。如果面临同样的困难,就会互相帮助。志同道合者,互相成就。

       今天关于“素书原文及译文”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