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新闻 诗词新闻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

zmhk 2024-05-24 人已围观

简介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       如果您有关于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1.喜雨亭记文言文翻译2.亭以雨名的翻译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

       如果您有关于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

1.喜雨亭记文言文翻译

2.亭以雨名的翻译

3.《喜雨亭记》翻译

4.喜雨亭记苏轼文言文阅读

5.亭以雨名志喜也文言文翻译 亭以雨名志喜也诗句意思

6.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翻译句子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解释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

喜雨亭记文言文翻译

       喜雨亭记文言文翻译如下:

       1、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

       2、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3、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4、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5、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

       6、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7、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

       8、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喜雨亭记创作背景

       1、喜雨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创作于他任职于凤翔府时。这篇文章以当地一场及时的春雨为背景,通过对亭子落成的描绘,抒发出他关心百姓疾苦,对人民安居乐业的寄托与期盼。

       2、当时,苏轼刚从文化重镇杭州调任到凤翔,一个远离中央权力的地方。他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孤独而坚毅地推进着他的文化使命。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久旱逢甘露的春雨滋润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情感。

亭以雨名的翻译

       1. 苏轼的的译文原文: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喜雨亭记(苏轼) [译文]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在厅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这年春天,空中落下麦子于岐山之南,占卜后以为是丰年之兆.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到了三月乙卯日下雨了,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全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造成.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之:“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你们一定会说:‘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十天不下雨呢?又一定会说:‘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无麦无稻,年成就要饥荒,讼案增加而盗贼纷起,这样,我和诸位即使想游赏于这座亭中,办得到么?幸喜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亭名既已题定,又进而作歌词道:“假使上天下的是珍珠,受寒的人不能当做棉衣;假使上天下的是宝玉,挨饿的人不能当做米饭.如今一雨三日,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并不有此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天子又说不对,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以为有功,归结到太空,太空渺茫,不可能为亭命名,我就自己以名我亭.”。

2. 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白话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白话文: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白话文: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白话文: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白话文: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白话文: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白话文:,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缥缈,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扩展资料

        赏析:

        1、全文紧扣“雨”字,先从亭的命名缘由写起,接着记叙建亭经过,然后点出主题(雨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最后以歌咏作结,不仅显示出逻辑推理的力量,而且避免了行文的枯燥无味。

        2、文章第二段写降雨经过,先描绘人们急盼下雨的心情,然后不厌其烦地描写下雨的经过。雨量由小而大,人们的心情由“未足”到大喜;三个排比句,表现久旱逢雨时的喜悦。

        3、文章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文章体现了作者“民以食为天”的民本思想,反映了作者与百姓同忧同乐的感情,充分展现出苏轼年轻时的个人思想及风格。

        百度百科-喜雨亭记

3. 小题1:翻译句子:(12分)(1)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

        小题1:略小题1: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注意关键词。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得分标准:本题5分。

        共11处断点,断对2处给1分,10处即给5分。在不当断处断,要倒扣分。

        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4.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翻译

        原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 .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编辑本段题解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陆游集·入蜀记》,题目是编者加的.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长江中,与南岸彭浪矶相对,俗讹小姑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潘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 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

5. 亭以雨名,志喜也

        原文

        亭以雨名,志[1]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2];汉武得鼎,以名其年[3];叔孙胜狄,以名其子[4]。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5],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6],其占为有年[7]。既而弥月不雨[8],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9]。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10],忧者以喜[11],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12]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13],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14],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15]。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17]。吾以名吾亭。”

        翻译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所以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喜雨亭记》翻译

       亭以雨名,志喜也文言文翻译意思是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出自宋代苏轼的《喜雨亭记》,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

       详略得当,疏密有致。文章第二段写降雨经过,先以“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寥寥数语,描绘人们急盼下雨的心情,然后不厌其烦地描写下雨的经过。雨量由小而大,人们的心情由“未足”到大喜;三个排比句,表现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忧者以乐,病者以愈”两句,欢快之情达到高潮。

       句法灵活,笔调活泼。文章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文章体现了作者“民以食为天”的民本思想,反映了作者与百姓同忧同乐的感情,充分展现出苏轼年轻时的个人思想及风格。

喜雨亭记苏轼文言文阅读

       《喜雨亭记》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作品,无论就其使 用的散文形式来看,或者就其表现的内容和给人的艺术感受来看,都是一篇值得我们注意的艺术精品。

       “喜雨”一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春秋谷梁传》中 说,“夏四月不雨者闵雨也,六月雨者喜雨也”,这是第 一次出现的“喜雨”一词。用了“喜”字,说明人对于雨 的感受和评论,所以《尔雅》才说:“甘雨时降,万民以 嘉,谓之酉醴泉”,“醴泉”,代称雨,含有喜雨之意,将 它和生民的关系联系了起来。《庄子》中有段文章说到 春秋时的一次大雨的情况。“宋景公时,大旱三年。卜 之,以人祀乃雨。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为 人;今杀人,不可。将自当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 里。”这种雨可以说都是喜雨,解救苍生于倒悬之苦, 与民生关系极大,所以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都对此有 所吟诵。《诗经》而下,曹植、谢庄、谢朓、鲍照等人都写 过一些喜雨诗,唐代的杜甫更是写了《春夜喜雨》、《喜 雨》以及《过白水明府舅宅喜雨》等以“喜雨”为题的 诗。以赋体的形式吟咏喜雨的也不在少数,比如晋傅 咸、六朝宋的傅亮、唐明皇、张说以及贾登的《喜雨赋》 等,很难说有名,但是那种给百姓带来甘霖,预示来日 丰收,生活将无忧愁的快慰心情却是表现了出来的。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了。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用散文的形式写作喜雨的, 在文学史上却并不多见。因此,苏轼的这篇散文《喜雨亭记》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前人 未写而自己写了这一题材,对文学史有所贡献尚不足 为奇。一旦后人接手写作,超越了前人的作品,那么前 者就只能有一点文学史的价值而谈不到什么艺术的 永恒价值了。苏轼的《喜雨亭记》却不是这样,因为它 自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许多令人品味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得后来的作家裹足不前,心甘 情愿地让苏轼一枝独秀了吧。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佑六年 ( 公年 1061 年 ) 在 风翔府任判官时所作。全文不长,共五百来字,四小段而已,然而却写出了异样的色彩。

       文章开始即点明了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 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一共援引了历史上的三件事作铺 垫,说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 纪念喜事,或者也有预示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这三 件事都很有趣。因为它们与国家的政治都有关系,其 中并多少含有天人的关系。第一件事,相传周成王的 同母弟唐叔得一异禾,献给了成王。成王将禾转送了 周公。周公于是作了《嘉禾》一篇。第二件事,汉武帝于 公元前 116 年 5 月,在汾水上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 为元鼎元年。第三件事,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 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抗敌,获胜,并俘获了国君侨 如,于是特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最后这件事,对今 人来说,几乎困惑不解了。为什么将敌人的名称用作 自己儿子的名字 ? 这是颇为值得研究的事情。无论如 何,这是作者为要以雨志亭所作的铺垫,有了这一铺 垫,再说事和雨就有记述的道理了。这就像逻辑学中 大前提、小前提的三段论一样,有了大前提,后面的话 即好说许多,也容易让人接受。

       苏轼到风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 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 下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早望云 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恰好显示了苏 轼笔墨的巧妙。我们知道,苏轼在写《后赤壁赋》的时 候,曾经说到自己孤独闲寂,正好有两个朋友来了;霜 露既降、明月诱人,想酒而樽空,贤妻正好献上了珍藏 多时的美酒;没有下酒之物,正好客人笑哈哈地拿出 了出水时鲜。一切就是那么巧,又那么惬人心意。这里 也同样如此。百姓们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 卯乃雨,甲子又雨”,这种句子,轻淡、简单,但不寡味, 很像甲骨卜辞中的语言,但甲骨卜辞中是占问、预测, 这里则是如实提供了,所以这种句子读来是令人心醉 的。够不够 ? “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按,乙卯是四月初二日,甲子是四月十一日,丁卯是四 月十四日。半月之内连降了三场雨,前两次不足,第三 次一连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 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 ! 杜甫的“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总令人有细小入微不够大气的 感觉。这里我们要注意“民以为未足”一句的作用,这 一抑、一落,然后产生后面的三日大雨,效果才能够显 示出来。没有这么一句,当然也可以成立,但是读起来 就平软的多了。

       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可观的:“官吏相与 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 喜,病者以愈……”。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民同欢的喜 庆图,较之欧阳修的太守和民的欢乐,真不可同日而 语,因为欧阳修的乐并没有落到实处,架空,浮廓,是 在造文、造情,而苏轼这里却是在如实地写作了。我们 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喜雨的场景之中。唯其如 此,苏轼为新落成的亭子命名“喜雨”才是顺理成章之 事,才真正具有意义。

       亭名由来有自,讲清楚之后也就等于曲终奏雅, 逐善可陈了。但是苏轼又在这里做出了好文章,说他 善于翻空出奇也好,说他敢于寻根溯源也好,无论如 何,作者在这里表现出了惊人的艺术技巧。作者把笔 锋一转,以设问的方式,从反面人手来探讨喜雨。曲径 通幽,我们试想,也许这是继续写此雨的唯一途径,但 苏轼找到了,并不一定是妙手偶得,可能是苏轼的真 正功力所在。文中说道:“五日不雨可乎 ? 曰:五日不雨 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 麦无禾,饿鸿遍野,盗贼蜂起,百姓遭殃。但是不到五 日,不到十日,就喜雨骤至,泽惠我民,又怎么能说不 是上天厚待苍生 ? 加上这么一段,文章就显得十分充 实,丰满,在对比中更觉得雨之可喜。

       写到这里,苏轼开始笔歌墨舞了,但是也曲尽其 妙。“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 ? 民曰太守,太守不 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以为功; 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你 看,他还是落在亭上,层层递进,把天降喜雨的大功劳 像画饼一样,在太守、天子、造物和太空面前虚晃一 二,并忙里偷闲找出了一句,让这些人都一一默然,谦 虚地拒绝这一荣耀,多漂亮的话,各路诸侯都奉到了, 然后再实实在在地放到主题上去。既然如此,就让我 们以喜雨来为亭子命名吧。一虚一实,一推一进,总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作者紧扣一个“雨”字.一个“喜”字。在不到五百 字的文章中,“雨”字出现了十五次,有两次作动词使 用,“喜”、“乐”共出现六次。通篇都贯穿着为雨而喜的 喜气洋洋的气氛。

       中国古代,自孟子开始,创天子、官员要有与民同 乐,乐民之乐的思想。写这种作品的人很多,但真正写 得好的不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其一,苏轼的此 篇文章则表现得更好,好就好在落实、不空。

       这篇文章在用词上也有值得注意之处。一、排比 句多。比如第一段,作者为了说明古人有喜事则名物 以示不忘,举了三个例子,三个例子就是三个排比句, 借助这种句法,使读者在文意方面有一种说理透彻, 充实满足的感觉。第二段写大雨之后,百姓的欢乐场 面以及第四段的“雨珠”“雨玉”说,也同样用的是排比 形式。在人们喜之不尽,手舞足蹈之时,文字上必须有 所变化,一味的松散不可能有文字的整饬条理来得惹 眼引人。二、结尾的用韵。《喜雨亭记》的结尾很有意 思,它既照应了开头,又给人许多的联想,值得我们注 意。苏轼的哲学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在他的诗 文中,经常出现对大自然发问的句子,以表达他的人 生观和他旷达乐天的情怀。这次大雨之后,感谢谁为 好 ? 这里他展开的想象,是从太守到天子,从天子到上 天,从上天到造物,其中“玉”、“粟”押韵,“日”“力”押 韵,“功“空”押韵,“冥”“名”押韵,读之有循环不尽, 均成系统的感觉,神完气足,优雅俊美,然而是虚笔, 真正目的则是要归之其小小的亭宇,这样也就把造 物、上天、天子、太守、百姓、借助“喜”之“雨”用一个亭 子联系了起来,有歌唱的味道,所唱者依然是喜雨,一 篇文章的主题所在

亭以雨名志喜也文言文翻译 亭以雨名志喜也诗句意思

       1. 文言文阅读

        《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1、①第二年 ②下雨 ③通“嘱”,劝酒

        2、C

       

        3、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么?(意对即可)

        4、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

2. 苏轼的文言文喜雨亭记的翻译

        《喜雨亭记》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所以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叙述亭子命名的原因,表达作者苏轼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的。

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1

        1.B(劝请,邀)2.C(因为)3.D(ABC与例句为古今异义) “喜”贯穿)5.(1)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名、示、文意)(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二三子、其、文意)(3)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 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使、雨、襦、文意)[参考译文]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

        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向客人举杯劝酒,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

        ’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 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

        歌辞道:“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

        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

        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我因而用雨来命名我的亭子。 ”。

4. 苏轼《喜雨亭记》解析

        喜雨亭记》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作品,无论就其使 用的散文形式来看,或者就其表现的内容和给人的艺术感受来看,都是一篇值得我们注意的艺术精品. “喜雨”一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春秋谷梁传》中 说,“夏四月不雨者闵雨也,六月雨者喜雨也”,这是第 一次出现的“喜雨”一词.用了“喜”字,说明人对于雨 的感受和评论,所以《尔雅》才说:“甘雨时降,万民以 嘉,谓之酉醴泉”,“醴泉”,代称雨,含有喜雨之意,将 它和生民的关系联系了起来.《庄子》中有段文章说到 春秋时的一次大雨的情况.“宋景公时,大旱三年.卜 之,以人祀乃雨.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为 人;今杀人,不可.将自当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 里.”这种雨可以说都是喜雨,解救苍生于倒悬之苦, 与民生关系极大,所以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都对此有 所吟诵.《诗经》而下,曹植、谢庄、谢朓、鲍照等人都写 过一些喜雨诗,唐代的杜甫更是写了《春夜喜雨》、《喜 雨》以及《过白水明府舅宅喜雨》等以“喜雨”为题的 诗.以赋体的形式吟咏喜雨的也不在少数,比如晋傅 咸、六朝宋的傅亮、唐明皇、张说以及贾登的《喜雨赋》 等,很难说有名,但是那种给百姓带来甘霖,预示来日 丰收,生活将无忧愁的快慰心情却是表现了出来的.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了.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用散文的形式写作喜雨的, 在文学史上却并不多见.因此,苏轼的这篇散文《喜雨亭记》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当然,如果仅仅是因为前人 未写而自己写了这一题材,对文学史有所贡献尚不足 为奇.一旦后人接手写作,超越了前人的作品,那么前 者就只能有一点文学史的价值而谈不到什么艺术的 永恒价值了.苏轼的《喜雨亭记》却不是这样,因为它 自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许多令人品味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一点,使得后来的作家裹足不前,心甘 情愿地让苏轼一枝独秀了吧. 文章开始即点明了用“雨”命名的缘由,与“喜”字 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一共援引了历史上的三件事作铺 垫,说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 纪念喜事,或者也有预示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这三 件事都很有趣.因为它们与国家的政治都有关系,其 中并多少含有天人的关系.第一件事,相传周成王的 同母弟唐叔得一异禾,献给了成王.成王将禾转送了 周公.周公于是作了《嘉禾》一篇.第二件事,汉武帝于 公元前 116 年 5 月,在汾水上得一宝鼎,于是改年号 为元鼎元年.第三件事,鲁文公十一年,北狄鄋瞒国伐 鲁,鲁文公派叔孙得臣抗敌,获胜,并俘获了国君侨 如,于是特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侨如.最后这件事,对今 人来说,几乎困惑不解了.为什么将敌人的名称用作 自己儿子的名字 ? 这是颇为值得研究的事情.无论如 何,这是作者为要以雨志亭所作的铺垫,有了这一铺 垫,再说事和雨就有记述的道理了.这就像逻辑学中 大前提、小前提的三段论一样,有了大前提,后面的话 即好说许多,也容易让人接受. 苏轼到风翔府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 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 下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早望云 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恰好显示了苏 轼笔墨的巧妙.我们知道,苏轼在写《后赤壁赋》的时 候,曾经说到自己孤独闲寂,正好有两个朋友来了;霜 露既降、明月诱人,想酒而樽空,贤妻正好献上了珍藏 多时的美酒;没有下酒之物,正好客人笑哈哈地拿出 了出水时鲜.一切就是那么巧,又那么惬人心意.这里 也同样如此.百姓们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 卯乃雨,甲子又雨”,这种句子,轻淡、简单,但不寡味, 很像甲骨卜辞中的语言,但甲骨卜辞中是占问、预测, 这里则是如实提供了,所以这种句子读来是令人心醉 的.够不够 ? “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按,乙卯是四月初二日,甲子是四月十一日,丁卯是四 月十四日.半月之内连降了三场雨,前两次不足,第三 次一连下了三天.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 雨,喜雨,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 ! 杜甫的“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总令人有细小入微不够大气的 感觉.这里我们要注意“民以为未足”一句的作用,这 一抑、一落,然后产生后面的三日大雨,效果才能够显 示出来.没有这么一句,当然也可以成立,但是读起来 就平软的多了. 凤翔是唐王朝的西京,曾经是晚唐人才和贵族的聚居地.苏东坡初仕凤翔府签书判官三年,可以说对他的人生价值关影响至重,正是由于家乡的纯朴民风,和周秦文化发祥故里文化的熏陶,对其文风产生影响.如果说一个人最难忘记的是自己的初恋,那苏东坡同样也忘不了在凤翔的美好时光,以致后来被贬黄州时,碰到当年的凤翔游侠少年陈季常,两人还忆起当年在凤翔北山纵马驰骋的场景;还有当年在凤翔之任上修的“引凤池”(凤翔东湖),居然后来在杭州西湖和广东惠州西湖二次克隆成功.那篇著名的《喜雨亭记》更是体现了其与民同乐的大同思想. 《喜雨亭记》 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

5. 《喜雨亭记》第一段的表达效果

        苏轼通过对“喜雨”的抒写,表达了与民同乐、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感情 .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相同之处,均是心系天下黎民百姓,关心民间疾苦,甘为老百姓奉献,以百姓之忧为忧. 写作背景: 苏轼二十岁进士及第,名噪京师.四年后,参加制科考试,“进策”入选,授大理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嘉祜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怀着满腔政治热情,离京赴任,从此踏上仕途.苏轼到凤翔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舍,并在公堂北面建造一亭,作为休息之所.可是这年春季久旱不雨,但在亭子建成时,下了一场大雨,官吏百姓欢喜若狂.于是苏轼命名这座亭子为“喜雨亭”.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叙述亭子命名原因,表达他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的. 亭以雨名,志[1]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2];汉武得鼎,以名其年[3];叔孙胜狄,以名其子[4].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5],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6],其占为有年[7].既而弥月不雨[8],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9].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10],忧者以喜[11],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12],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13],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14],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15].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17].吾以名吾亭.”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开酒宴于亭子里,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这篇散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来写,或分写,或合写,或引古代史实来烘托,或用主客问答来渲染,思路开阔,传达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 相关题目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翻译句子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解释

       1、亭以雨名,志喜也文言文翻译:意思是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

        2、出自宋代苏轼的《喜雨亭记》,文章从该亭命名的缘由写起,记述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文章句法灵活,笔调活泼,在风趣的对话中轻松含蓄地发表见解。

       1、“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译文:古时候有了喜庆的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

        2、“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该句出自文言文《喜雨亭记》,全文紧扣“喜雨亭”三个字来写,思路开阔,传达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

       好了,今天关于“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喜雨亭记原文及翻译”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