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雁门太守行李贺_雁门太守行李贺翻译及原文

zmhk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雁门太守行李贺_雁门太守行李贺翻译及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雁门太守行李贺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雁门太守行李贺_雁门太守行李贺翻译及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雁门太守行李贺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雁门太守行》的意思

2.古诗雁门太守行的译文

3.雁门太守行 原文及翻译

4.古诗《李贺·雁门太守行》注释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李贺_雁门太守行李贺翻译及原文

《雁门太守行》的意思

       翻译: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词: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

       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译文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敌军如黑云压城,城墙像要塌陷。盔甲映着日光,像金鳞一般闪亮。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半卷红旗,轻骑驰向易水边。天寒霜气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报答国君招纳重用贤才的诚意,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君王血战到死。

《雁门太守行》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原文及翻译

       雁门太守行——李贺 〔唐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上六句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古诗《李贺·雁门太守行》注释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诗

翻译: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李贺把自己诗卷送给韩愈鉴赏,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十分欣赏。

赏析: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第五句“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第六句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这首诗,用鲜艳斑驳的色彩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李贺·雁门太守行①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②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③,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④上意,提携玉龙⑤为君死。

       

        注释

        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古雁门郡,占有今山西西北部之地。

        ②燕脂:即胭脂,色红,比喻血。

        ③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④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人才。

        ⑤玉龙:指宝剑。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平定藩镇叛乱战争的记事诗。诗人首先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来形容叛军人数的众多和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与危急形势。而我方守城将士身披铠甲,阵列整齐。当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出来,守城将士的铠甲顿时金光闪闪,分外夺目。这里诗人借用阳光来渲染守军将士的阵营和士气,与黑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中有情,情景相生,炼词造句,妙不可言。时值深秋,凉风萧瑟,那呜咽的号角更增添了肃杀的气氛。叛军开始攻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开始了。叛军依仗人多势众,步步紧逼。而守军并不因势单力薄而怯阵,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天进行到夜晚,鲜血染红了城墙,并凝结成深深的紫色。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凝夜紫”就将那悲壮的战斗场面描绘出来。攻守双方伤亡都很大,但守城将士依然努力地坚守着。这时突然传来消息,说我军的增援部队上来了,他们已经迫近敌军的大营。守城将士立刻士气大振,欢欣鼓舞。战士们马上准备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了。这时的将士们士气高昂,他们为了报效朝廷,手提宝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诗中,诗人为了渲染战斗场面,巧妙地选取了黑云、阳光、凝紫、红旗、战鼓等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景物,又分别从听觉、视觉、白天和夜晚等多个角度,从侧面加以渲染,构成了一幅形神兼备、动静结合的战斗画面,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呼之欲出,使人如临其境。此诗从整体来看,气氛紧张而热烈,意境苍凉而悲壮,声情凝重而激昂。充分体现了李贺诗歌意象新奇、着色鲜明、想象丰富的特点。在我国古代边塞诗中有较大影响。

       好了,关于“雁门太守行李贺”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雁门太守行李贺”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