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题都城南庄古诗_题都城南庄古诗图片怎样画

zmhk 2024-08-30 人已围观

简介题都城南庄古诗_题都城南庄古诗图片怎样画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题都城南庄古诗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题都城南庄古诗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1.古诗题都护南庄及意思2.唐代崔护诗作题都城南庄中的下一句是什么?3

题都城南庄古诗_题都城南庄古诗图片怎样画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题都城南庄古诗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题都城南庄古诗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1.古诗题都护南庄及意思

2.唐代崔护诗作题都城南庄中的下一句是什么?

3.题都城南庄诗的解释和扩充

4.题都城南庄的诗意

5.题都城南庄古诗的意思译文

题都城南庄古诗_题都城南庄古诗图片怎样画

古诗题都护南庄及意思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然而知诗

       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

       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

       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

       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闲出游,也喜欢独来独往。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正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清风微

       拂、春意袭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

       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

       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

       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

       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

       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

       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

       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

       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

       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

       草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走近柴门,他叩门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一边叫门,他一边猜

       想,出来开门的必然是一位白发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谈吐风雅的老翁。吱呀一

       声,房门敞开,不料走出的却是一位妙龄少女。

       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却透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韵,使崔护甚感惊讶。他再次说明

       来意,少女明眸凝视,觉得来者并无恶意,就殷勤地将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厨下张罗

       茶水。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靠墙放着一排书架,架上置满

       诗书,桌上笔砚罗列,墙壁正中悬挂着一副对联,联文是:“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

       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俗,绝不同于一般乡野农家的风格。临窗的书桌上正搁

       着一帧墨渍未干的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这样充

       满着萧索与无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这里?又是何等心情与遭际而衍出如此无奈的

       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

       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

       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墙上

       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

       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

       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

       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

       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恃。

       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

       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

       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

       “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

       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的,都强烈地

       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

       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

       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

       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

       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

       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面

       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窦初开的心中

       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

       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

       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

       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

       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

       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

       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的了。两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

       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

       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轨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

       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

       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

       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女

       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

       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

       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

       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

       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

       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

       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

       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一路上

       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

       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象那一

       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

       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

       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

       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

       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

       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

       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

       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转念又想,

       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

       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气氛。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脑子里不断地问:伊人

       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来想去,绛娘的倩影

       时常萦绕在心头。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

       日之后,他再度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

       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

       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

       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

       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老汉一听,

       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

       明原委!”

       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

       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

       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

       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

       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

       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

       道不是你杀了她吗?”

       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

       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他呜咽道:“去年路经贵宅,口渴求饮,承蒙

       **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意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

       生也不愿偷生了!”他边说边奔入内室,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

       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

       崔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是他的精诚感

       动了苍天,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总之,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一

       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自己把

       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老汉见了惊喜万分,急忙备好姜汤米浆,慢慢给绛娘灌下。就

       这样,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泉路上又走了回来。

       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十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礼行聘,

       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颐养天年。但这

       父女始终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也许老汉曾经在朝中为官,

       因故获罪,于是隐姓埋名,蛰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顾忌,崔护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

       探究。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收。绛娘殷勤

       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使得崔护心无旁思,专意于功

       课,学业日益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士,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

       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参考资料:

/question/348814.html

唐代崔护诗作题都城南庄中的下一句是什么?

       作者: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都:唐时的京城长安。

       (2)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

       去年的今天,就在这长安南庄的一户人家门口,

       我看见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含羞的面庞不知道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是旧样,笑对着盛开在这和煦春风中!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题都城南庄诗的解释和扩充

       唐代崔护诗作《题都城南庄》中去年今日此门中的下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

       全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白话译文:去年春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唐代崔护诗作题都城南庄的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

题都城南庄的诗意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编辑本段]注释  1、都:国都长安。

       2、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编辑本段]译文  去年今日,

       就在这长安南庄的门中,

       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

       分外的艳丽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

       故地重游,

       那含羞的面庞不知去了哪里,

       只有满树桃花依旧,笑对着这和煦春风!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崔护,(?-831)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县)人。贞元十二年(796)登第(进士及第)。大和三年(829)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五月水边柳》一诗写柳,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从各个角度描摹垂柳的万千风情,写得尽态极妍,惟妙惟肖。各诗作中的“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物象纤无隐,禽情只自迷”、“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等都是极难得的对句,充分显示了殷功炉火纯青、完美无缺的艺术造诣。

       背景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

       关于这首诗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一天,他喝了几杯酒之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半晌,只听一位少女从门缝里问话,他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少女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崔护一边饮茶,一边就寻找话题,想和她攀谈几句,那少女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崔护饮茶之后,便起身告辞,那少女“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又于这一天去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 原来那一天少女和她的老父亲出门去了,当他们回到家门,那少女一见门上的题诗,便一病不起。而崔护也由于心中惦念不安又来寻访,少女在昏厥之中听到崔护的哭喊,又苏醒了,终于成了美满的夫妻。

       一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二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编辑本段]引申  这个故事曲折动人,很有一些传奇色彩,所以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而《题都城南庄》这首诗也是颇有特色的,它不仅使这个故事大为生色,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也是广为流传的,而且在以后的诗词中也累见其痕迹。比如:“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晏几道《御街行》)再如:“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袁去华《瑞鹤仙》)从这些作品也可以看出它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后来人们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在我心中,三月的桃花总是和唐代那个美丽幽怨的故事连在一起的。于是,这喧闹枝头的桃花,就有了一丝淡淡的忧伤。

       但桃花是我心中的精灵。当清澈的绿溪从三月的额前浅唱般流过,我开始在北方的春天里行走,在桃花的诗意里行走,仿佛心灵的相约。而那被桃花熏香的微风,就那么多情地牵着我的衣角,跳过我的心野。在我的不动声色里,她是那么绚烂。我知道,她那温柔绽放的神色,也是不动声色的美啊,仿佛岁月深处的彩云,缤纷了我的情思。

       在我的渴望里,它应该属于繁华的夏季,应该在夏日的热烈中炫耀自己的美丽。但只有在这乍暖还寒的日子里,她才是我走过千年的精灵,才能在这最难将息的季节里成为我铺天盖地的向往和感动,才能让我的目光和心思放飞到醉人的境地。

       情钟桃花,曾为她写就许多文字。我就在这文字里从冬天走向三月,从三月走向四月。

       还想起南方的桃花。南方的桃花像温婉多致的闺秀,总是绰约在亭台楼榭之间,总是鲜艳在诗情画意之上。那种姿态和气色,那种笑靥的粉润,能让我呼吸到阳光的芬芳,聆听到琴瑟的悠长。但在我心中,她依然有些忧伤,恰似我一江春水的心绪啊。

       我曾客居南方十年,居室外是一片池塘,池塘的堤上满是桃树,堤下是屋脊和窗棂。那日清晨散步时,见一女子手摇桃花徐徐而来,我便突然想起唐代那个才子,但不知她是否见过那位才子,只是唐突地吟了句:“桃花夭夭过花堤。”那女子眉眼一笑,便有了一句:“只惜灿艳三五日。”哦,想必是一个有过忧伤的才女吧。后来才知,她是前来采风的三湘四水间颇为著名的诗人,我还记得她几句诗来。“想桃花艳了几日/惟留下一丝记忆/那一帘飘落的缤纷/恰似我如翼的思绪……”

       哦,三月的桃花,明丽中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意味,芬芳中凝聚着多少寂寞的日子?“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读过许多桃花诗,但最喜欢的还是那千古吟唱的忧伤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开了千年,春风吹了千年,淡黄的书页中依然匆匆行走着那个赶考的才子。而我,竟然在千年之后细细地看着门前的桃花,和门后面露出的笑脸。这所有的一切,犹如是一个传奇一个梦幻,或又是一个命定的相遇啊。天地间,有多少一经相遇便成了刻骨思念的情缘,又有多少一经相识却成终生怀恋的永别?

       或许,悲剧更有历史的穿透力,也更能打动人心,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吧。

       二十多年前,当我在南方的三月读到这首小诗的时候,没想到这种淡淡的忧伤会一直延续至今,并使我每每面对桃花时,仿佛是面对着一种悲剧的象征。我曾经渴望那一段和桃花纠缠在一起的爱情,有一个花好月圆的结局。但我又深切地感到,桃花和一段爱情的悲剧融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动人心神。我不知道千年前那位唐代的才子,是怎样抚平了心中的惆怅,却只是固执地在花瓣中寻觅着他洒落的泪滴和遗憾。

       花草无意,流水无情,这意与情,其实皆为人之心思所生。一首诗,让我心绪难平,岁岁年年;一段情,让我爱怨交织,年年岁岁。而我由此感悟到的便是这桃花的艳丽只因沾了忧伤,才让人铭心记忆,这不仅是艺术的魅力,更是爱情的魅力。

       因此,对于悲剧和忧伤,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但又想,倘若自己的人生就是一部悲剧的话,那么,这是我人生的诗意呢,还是我人生的苦难?但无论如何,在这个季节里总有桃花,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她那阳光一样的笑容或是忧伤的笑容,都会照亮我的眼睛和心灵。

       桃花依旧笑春风,那是我走过千年的精灵,忧伤而又热烈的精灵。

题都城南庄古诗的意思译文

        题都城南庄的诗意

        《题都城南庄》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2、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4、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诗意:

        去年的今天,

        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

        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

        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

        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

        已不知去了哪里,

        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题西林壁的诗意

        题西林壁的诗意_题西林壁的意思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8、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9、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后世影响本诗被纳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页以及苏教版练习中 中心:《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后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题临安邸的诗意

        题临安邸的诗意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题:写。临安:南宋的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府邸,官邸,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2、休:暂停、停止、罢休。

        3、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4、直:简直。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原北宋都城。

        诗意: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

        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

        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

        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

        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

        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

        竟把杭州城当成了汴梁城。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意思是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是说,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的意思是说,温暖的风熏得游人陶醉。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人们就感觉到是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题李凝幽居》

        作者:贾岛

        原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1、少(shǎo):不多。

        2、池边:一作池中。

        3、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4、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5、幽期:时间非常漫长。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诗意: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

        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

        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

        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

        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着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题都城南庄》的译文:去年的今天,我在这户人家看见了一张美丽的脸庞,与桃花互相衬托着,显得分外红润。今日又来此地,美丽的姑娘不知去往何处,只有桃花依旧盛开,在春风之中含笑怒放。《题都城南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

       《题都城南庄》的全诗

       《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的赏析

       全诗前两句是追忆,渲染出人与桃花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人面不知何处去,表达了诗人心中怅惘。此诗及其本事很有传奇色彩,欧阳予倩先生曾就这个故事写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后来人们用“人面桃花”形容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好了,关于“题都城南庄古诗”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题都城南庄古诗”,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