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诗经二子乘舟_诗经二子乘舟原文及翻译

zmhk 2024-05-22 人已围观

简介诗经二子乘舟_诗经二子乘舟原文及翻译       诗经二子乘舟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诗经二子乘舟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1.ʫ?????ӳ??

诗经二子乘舟_诗经二子乘舟原文及翻译

       诗经二子乘舟的今日更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诗经二子乘舟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探讨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ʫ?????ӳ???

2.二子乘舟的剧本简介

3.二子乘舟

4.诗经《二子乘舟》:父夺子媳,子娶父妻,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

5.伋与寿之死——《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6.卫宣公之子公子伋是称为太子还是世子?二子乘舟事件发生在大约什么时候?

诗经二子乘舟_诗经二子乘舟原文及翻译

ʫ?????ӳ???

       《诗经》名篇

       1.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泛泛:漂流的样子

       养养:担忧的样子

       逝:往

       二子乘舟去出游, 随波飘荡影悠悠。 每一想起弟兄俩, 心头涌出无限愁。二子乘舟去远方, 随波飘荡影全光。 每一想起弟兄俩, 该不会遇上险与祸吧?

        本诗描写对二位同舟远行的人的忧虑,表达了对二子的安危的关怀。古时解释二子的本事是卫公子伋和公子寿的故事,作为诗歌本身并无明证,不过是根据传统的一些解说和史书的记载。

       2.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相:看

       仪:威仪

       止:礼节

       体:身躯

       遄:很快

       看那老鼠有张皮,却见有人没威仪。

       却见有人没威仪,为何还活不倒毙!

       看那老鼠有牙齿,却见有人无廉耻。

       却见有人无廉耻,活着不死等何时!

       看那老鼠有肢体,却见有人不懂礼。

       却见有人不懂礼,何不赶快就断气!

        这首诗语言的尖刻犀利,气势的咄咄逼人,在整部《诗经》中也是不多见的。本诗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和更鲜明的战斗精神。

       3.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黍 :一种农作物,即糜子,子实去皮后叫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等。

       2.离离:庄稼一行行排列的样子。

       3.稷 :谷子,一说高粱。

       4.行迈:远行。迈,行、走;。

       5.靡靡:迟迟、缓慢样子。

       6.中心:内心;

       7.摇摇:心神不宁。

       8.谓:说。

       9.悠悠:遥远的样子。

       10.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11.实:籽粒。

       12.噎 :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4.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yì),不知其期,曷(hé)至哉?

        鸡栖于埘(shí),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

        鸡栖于桀(jié),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①君子:此妻称丈夫。 ⑥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②役 (yì):苦役。 ⑦佸(huó):聚会、相会。

       ③曷 (hé):何时。 ⑧桀(jié):鸡栖的木架。

       ④至:归家。 ⑨括: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

       ⑤埘(shí):鸡舍。 ⑩苟:大概,也许。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归期漫漫真是久长。哪年哪月才能归来,家鸡进窝真是匆忙。

       眺望夕阳不断西沉,牛羊纷纷走下山岗。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教我如何停止思量!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没日没夜真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会,家鸡进窝已经安顿。

       眺望夕阳不断西沉,纷纷下坡是那牛羊。丈夫服役远在异乡,愿他没有饥渴情状。

       5. 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羔裘:羔羊皮袄。

       濡:湿,润泽。

       洵:诚然,的确。

       侯:美好。

       不渝:不变。

       豹饰:用豹皮作为皮袄袖口的装饰。

       孔武:很威武。

       邦:邦国。

       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晏:鲜艳。

       三英:皮袄上装饰。

       彦:俊美杰出的才德之人。

        

       《羔裘》借助衣着皮袍的描写,表现人的品质德行,赞美了一位正直勇敢,宁死不屈,不渝操守的官员。诗虽是直赋其事,但衣着的描写,不仅增加了形象性,而从光泽、装饰、色彩的刻划上,也就丰富了人的想象,增加了象征的含义。

       6. 卢令

       (诗经中最短的一首诗)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卢:猎犬,大黑犬。令令:铃声

       重环:大环套小环

       鋂:音梅。重鋂,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

       偲:须多而美

        

       《卢令》赞美猎人勇武多才,具有仁慈之心。诗从猎犬写起,乃是烘云托月的手法,既引出猎人,又烘托猎人。

       全诗各句,上写犬,下写人。写犬,重在铃声、套环,状猎犬之迅捷、灵便、矫疾;写人,各用一“美”字,突现其英俊。用仁、鬈、偲三字,则极赞猎人的内秀、勇壮、威仪。由犬及人,以犬衬人,以人带犬,共同构成独特的典型形象,声情并茂,表达出齐人的尚武风习,以及对英雄猎手的尊崇。

       7.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硕鼠:大老鼠,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贯:侍奉也。 “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通"汝",你,这里指统治者。

       逝:发誓。  

       适:往

       德:表示感谢

       直:处所 

       劳:慰问。

       谁之永号?:谁还长吁短欢呢?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死拼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邑。新乐邑呀新乐邑,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有谁去过徒长叹!

       8. 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

        桑者闲闲兮。

        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

        桑者泄泄兮。

        行与子逝兮。

        

       ① 桑者:采桑的人。

       ② 闲闲:从容不迫的样子

       ③ 行:且,将要。

       ④ 子,你。

       5.泄泄:同闲闲

       6.逝:往。

       十亩田间是桑园,采桑人儿真悠闲。走吧,与你把家还!十亩田外是桑林,

       采桑人儿笑盈盈。走啊,与你携手行。

       9.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袍:装有旧丝棉的长衣。

        王:指周王

        修:整理

        泽:汗衣

        裳:下衣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长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共同对敌!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10. 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菁菁:盛貌。

       莪:音俄,莪蒿。

       阿:大的丘陵。

       沚:水中小洲。

       陵:大土山。

       朋:古货币,五贝为朋。

       载:则。

       休:喜。

       锡:赐

       泛泛:在不上荡漾的样子

       《菁菁者莪》古来皆说“乐育材也”,也就是对培育人才的赞美,诗以“莪”之茂盛,生长在山陵水边,正意指人才的成长。人们常将其中君子,解为老师,其实这正是成长的人才。其中的“我”才是培育人才的人。人才“有仪”,能经沉浮,正是成功的表现,培养他的人自然心中感到快乐。

       11. 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凄凄”(“凄”是“萋”的假借字)“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方,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溯洄,逆流而上。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之:代“伊人”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二子乘舟的剧本简介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苏轼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长啸:“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它的溯源恐怕就是《诗经·二子乘舟》。

        烟涛微茫的江面上,二人乘舟随波飘扬,“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渐行渐远,直至消逝不见,不知所止,不知所终。虽不见二人及小舟,但心中始终在牵挂着:“中心养养”,“不瑕有害”。有忧愁,愿平安。

       《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争相为死”,这是触目惊心的词语。生命诚可贵,在广博大自然中,人的生命何其脆弱,“渺沧海之一粟”,人的本性是畏惧死亡的,因为知道生命何其珍贵的。固然,每个人都极其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然而,人又是会思想的苇草,会思想、愿思想的人们更加明白,生命价值远远重于生命本身,为何活以及如何活远远重于活着本身。行尸走肉般地活着,会让拥有独立思想的人不齿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先儒孟子坚定做出选择,《二子乘舟》的兄弟二人亦做出他们的选择。“争相为死”的真实故事是这样的:“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

        茫茫江面,会遇到很多未知的风雨,漫漫人生,也会遭逢更多的波折。尤其是面对死亡,他二人都不愿独自苟活于人世。二子同舟,风雨同行,生死相依,相待以礼,至死不渝,共为兄弟情义,远重于生命,又有何惧。

        寄托人们深挚思念的诗歌,不会出现二人生命的消逝,人们不忍。在更多人心中,他二人都远行离开,前往没有风雨的地方,他们都会平安无恙的。这是思念祝福的力量,更是诗歌的美好。

        诗歌与音乐本是相通的,《二子乘舟》必定是幽怨而悠远,深挚而有力的乐曲,有着生命搏动的节奏,让人感动,难以忘怀。诗歌也与绘画相通,《二子乘舟》天地间,只一舟、二人,别无他物,“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尽的留白,又是无尽的思考。

        或许,二人不再是兄弟,而是父母儿女,而是夫妻,而是同窗、战友,也或许是两个家庭,两个团队,两个民族,两个国家。双方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差异,但在风雨波折前,他们都是一体的,不分彼此。总之,这是人间大义,更是人间大情。

        也或许,在你的解读中,《二子乘舟》并没有两个人,只有一人,不过是两个自我,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本体的矛盾双方。不过,在天地间,在那一瞬间,互相理解,达成共识,“相与枕藉乎舟中”。

二子乘舟

       此剧是一部传统戏,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此剧根据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情节编写。一九三五年创作、首演于沈阳。老生应工,全剧共十四场,是一出悲剧色彩浓烈的大戏。初演时场子较多,需三个小时。一九五六年在沈阳市文化局举办“久不上演剧目展览周”期间,唐韵笙对剧本作了重新整理。一九六二年在全面整理唐派剧目时又作了较大的改动,此次编入的剧本是一九六四年的修订本,其中第十一场“赐死”及第十三场“乘舟诀别”片段说明由周仲博提供。

       见《左传·桓公十六年》,《诗经·二子乘舟》及《列国演义》第十二回。川剧有《白旄旗》,又名《二难传》。汉剧有《急子回国》。

诗经《二子乘舟》:父夺子媳,子娶父妻,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

       宣姜为什么会诬告急子?说白了,无非就是男女间的那点事儿。

       在宣姜新婚之时,发现自己要嫁的卫国第一公子变成了一个又老又丑的男人,老夫配少妻,蛤蟆配嫦娥,心中的不甘可想而知,只是身在异国他乡,哭诉无门,只得忍耐。

       齐禧公得知女儿被骗,火冒三丈,可冷静下来一想:本来就是政治联姻,女儿嫁给谁不是嫁?世子保不准哪天就被废了,就算不被废,继位国君也是很多年后的事了,现在直接嫁给国君,比嫁给世子划算得多,自己还平白长了一个辈分......冷静下来后的齐禧公发现宣公这顿骚操作还让自己占了不少便宜,索性将错就错,默认了这个事实。

       宣姜生下公子寿后,宣公就带她回都城宫中居住,急子又经常进宫探望母亲夷姜,就这样,本该是夫妻的两人相遇了。宣姜很快就被眼前这位年轻公子的相貌气度所折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年轻公子就是自己原本要嫁的夫婿——急子,一颗沉寂的心顿时活泛了起来。

       急子是个孝子,经常进宫探望夷姜,不可避免的与宣姜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

       宣姜敢想敢为,只是碍于礼法,再怎么大胆也只能是眉目传情,暗送秋波,隐晦的向急子表露自己的爱意。

       急子却不似宣姜,虽说他也对这个本应是自己妻子的女人略有好感,不过在他心中还是有伦理观念,父子之礼的,他爹干的那些事儿他可干不出来,对宣姜的频频示爱只能是视而不见,佯作不知,在夷姜上吊自尽后,为避免与宣姜见面的尴尬,也不再出入后宫。

       宣姜的想法有错吗?没有,绝对没有!若有甜瓜相伴,谁愿啃老葫芦?**情怀也是诗,奈何急子却不能体会诗中韵味,只能装傻,怪谁?只能怪他那倒霉爹跟她那死鬼老公。

       闺情有意托月老,同心无缘付襄王。

       所以,宣姜虽有怨气,却也谈不上什么恨意,直到十几年后,急子三十三岁生日那一天。

       宣姜的儿子公子寿,生性仁厚,而且与急子十分要好,宛如亲兄弟一般。急子三十三岁生日,两人在一起喝酒庆祝,谈天说地,兄友弟恭,十分融洽。

       而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公子朔,虽然年纪尚小,却心性狠毒,有争世子之心,对他的两个哥哥,是欲除之而后快,眼下急子是世子,先搬倒他再说。

       于是来到宣姜面前委屈巴巴的哭诉:娘啊!今天急子哥哥生日,我去给他祝寿,他却指着我的鼻子让我管他叫爹,说娘原本就是他的媳妇,却跟了我爹,还骂娘是个*妇,早晚要把娘连同国君之位一起抢回去,孩儿气不过,才说了他两句,他就动手打我,不是孩儿跑的快,就被他给打死了,娘可要为孩儿做主啊!

       对公子朔的这套说辞,宣姜当然是不信的,她甚至巴不得急子能把她抢回去,可公子朔的话也点醒了她:是啊,国君这身体眼看着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也该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了。

       要么是急子继位后娶了她,那当然是最好,皆大欢喜。

       要么急子继位,自己独守空闺,要知道宣姜才三十来岁,独守空闺多难熬?

       宣姜决定最后一次试探一下急子的心意,派人将急子召来。

       “不知庶母召见,是有什么吩咐?父亲为何不在?”

       “正是要回避你父亲,我虽住深宫,却也时常能听到国人议论国政。”

       “不知都说些什么?”

       “无非是国君昏聩,荒*好色,纳媳为妾,只怕有一天国人倒戈,你爹死无葬身之地!而如今,只有你急子继任国君,才能保住江山社稷!”

       “那岂不是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

       "你母亲夷姜本来就是你祖父的妾室,而我,本应是你的妻子,十七年了!我就不信你心里没有怨言?你爹也该还还借你的债了!”宣姜越说越激动,竟一把抱住急子,声泪俱下,好不惹人怜爱!

       大孝子急子当然不会答应,一把推开宣姜,夺门而去。

       宣姜想想自己身为齐国公主,才貌双全,却嫁给了一个糟老头子,心中的苦楚又有谁知?可连她自己也搞不清楚,应该是恨荒*的卫宣公,还是正直的公子急子。

       如今明明白白的勾引都被拒绝,满腹的怨气都化成了对急子的恨意,宣姜决意除掉急子。

       要说一个女人恨一个男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非要说一个,那就是因爱生恨。

       宣姜又哭哭啼啼的将公子朔的话添油加醋的向宣公转述,宣公本来就视急子为眼中钉,眼下宣姜的话直中宣公软肋,不禁勃然大怒:这个畜生,竟敢对庶母无礼,还要夺我君位,非杀了他不可!

       不过宣公也明白,仅凭宣姜和公子朔的一面之词就杀掉急子,似乎有点牵强,急子又没什么过错,在卫国口碑极好,明着杀势必会引起朝野动荡,只能暗杀!

       宣公跟宣姜一商量,决定派急子出使齐国,在他的必经之路——莘野埋伏下杀手,等急子到来,就把他杀掉!

       两人在房内密谋,却不想隔墙有耳。

       正是公子寿。

       公子寿前来拜见母亲宣姜,走到门口,无意中听到了两人这番谋划,心中不禁为急子担忧,为使急子免遭劫难,他立刻跑到急子家中通风报信。

       "兄长此行万万不可!明里是出使齐国,实则是要谋杀你,父亲已在莘野埋伏了杀手,兄长还是离开卫国,去投别国吧!”公子寿将宣公与宣姜的密谋一五一十的告诉急子。

       春秋时期各国对于避难诸侯、公子是相当仁义的,会在其在本国享受待遇规格的基础上,提供下降一级的待遇,比如前面提到的太叔的儿子公孙滑,宋国的公子冯。以急子在卫国的名声,随便逃往哪国,都是绝对的座上之宾。

       急子闻言,惊讶不已,随即泪流满面:想我急子,活了三十三年,从恶不愿,从善不得,生于天地间,竟为亲生父亲所不容!与其苟且偷生,不如去死!

       “兄长,你还是避一避吧!”公子寿急道。

       “逆父命求生,不可”!急子态度坚决。

       ...........

       公子寿再三恳求,急子就是不为所动,万般无奈之下,公子寿只得告辞。

       公子寿见急子态度坚决,也就放弃了劝说急子的念头,但是兄弟情深,他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急子送死,于是找到他的老师——左公子泄,将事情原原本本的说了一遍,想看看老师有没有什么办法救下急子。

       听公子寿说完,左公子长叹一口气:公子,你可是好心做了坏事!

       公子寿讶然:老师此话怎讲?

       “公子可知卫国第一剑客是谁?”

       “不知”。

       “正是你哥哥——急子。你若是不告诉他实情,那些杀手很难得手,如今你告诉他实情,他一心求死,反而活不了了。公子啊,现在谁也救不了他。”

       公子寿大惊失色,口中喃喃自语:是我害了我哥!我一定要救他!

       很快就有了主意。

       出发的时候,急子正准备登船,才发现另有一条船停在岸边,船头站着一人,正是公子寿。

       公子寿见急子已到岸边,拱手行礼:兄长为守孝道,慨然赴死,小弟万分钦佩,特在此备下薄酒,为兄长饯行,这可能是我们兄弟永诀之时,兄长莫要拒绝。

       急子感动不已,上船与公子寿相对而坐:我一将死之人,能有像贤弟这样的知己,足慰平生,今天我兄弟二人喝个痛快!

       兄弟二人四目含泪,相对而饮,都知道是生死离别,喝得很是痛快,公子寿又频频向急子敬酒,很快,急子就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公子寿见急子已醉,慌忙叫随从将急子抬到岸上,并明他们好生照顾,等急子醒后,就带他逃往别国。而他自己则带着急子的白旄,驾着渡船,向莘野驶去。(白旄就是牦牛尾巴系在旗帜上端,春秋时期,代表国君出使,必须持白旄)。

       几天之后,公子寿终于到了莘野,早早埋伏在此的杀手们一拥而上,将公子寿的渡船团团围住,公子寿站在船头,手持白旄大声质问:我是卫国公子急子,你们是什么人?

       这帮杀手并不认识急子,见来人手中握有白旄,又亲口承认,误以为公子寿就是急子,大喝一声:找的就是你!也不再废话,一刀砍下了公子寿的脑袋!

       而急子醒来之后,发现公子寿不在,自己的白旄也不见了,立刻明白过来:弟弟这是替自己赴死!

       慌忙吩咐随从,驾着渡船快速向莘野方向驶去,希望能在半道追上公子寿,免得他无辜送死!

       等他追上公子寿渡船的时候,只见船上围着一帮凶神恶煞的杀手,心中顿觉不妙,连忙跳上船头,正欲询问情况,忽然看见船头边缘的一具无头男尸!再看看角落里扔着的白旄,马上判断出来,眼前这具尸体正是自己弟弟,不禁放声痛哭。

       片刻之后,急子止住哭泣,对着杀手大骂:你们这帮混账,我才是急子,你们要杀的人是我,为何害我贤弟!

       杀手们一看又冒出个急子,本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原则,挥刀向急子砍来,急子见弟弟已死,只觉心已成灰,也不作反抗,任由杀手的屠刀向自己砍来........

       兄弟相爱,争相替死。

       卫国人为了纪念这两位公子,也作了一首诗歌:

        ? 诗经·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当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摆在宣公面前的时候,宣公不禁悲喜交加,急子死了,算喜,可公子寿却是他最满意的接班人,如今也被自己害死,悲痛不已。

       也不知是出于羞愧,还是悲伤,或是年事已高,在两位公子赴死后,不到半年,宣公也死了。

       回顾宣公丑陋的一生,惊讶的发现这家伙还是个神人!

       古往今来的君主,勾搭后妈的,有!强占儿媳的,也有!杀儿子的更不在少数,可是 把这三种缺德事一个人占全的,放眼古今,唯有宣公一人!

       开天辟地头一遭 !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而卫国的荒诞剧并没有随着宣公的死去而落幕,后面更乱!

伋与寿之死——《诗经·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诗经《二子乘舟》背后:父夺子媳,子娶父妻,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

        历史 上有几位闻名古今的荡妇,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姜、夏姬;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三国孙权的长女孙鲁班;唐朝时的太平公主、鱼玄机等等,这些女人或与人瞒天过海的偷情,或明目张胆地养面首,更令人瞠目结舌的还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姜与其异母哥哥**,夏姬更是同多个男人都有不正当关系,经常君臣同入闺帷,其奔放程度哪怕放在性开放的现代也是令人不齿。

        提起春秋战国的 历史 ,很多决定时代走向的大事件都离不开一抹胭脂色,女人在属于男人的政治场中扮演着特殊又重要的角色,往往会影响甚至左右到权柄的继承。

        很多人往往分不清那个时代闻名遐迩的三个女人——庄姜,文姜,宣姜。庄姜是位贤良淑惠、有好德行的女人,还是位美人,今天我们要描述一个女人有多美的时候张口就来的诗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在最早的时候,就是为赞颂她的美貌而作的。普遍认为庄姜是中国最早的女诗人,可惜婚姻不幸,遭受丈夫冷落,一生无子,郁郁而终。

        文姜和宣姜是一对亲姐妹,文姜是妹妹,两人都是庄姜的侄女,可惜这两姐妹都没能学到姑姑的一丁点好德行,文姜与自己异母的哥哥齐襄公**,丑闻传出后震惊世人,诗经里一边叱骂她的*乱不伦,一面又不遗余力地赞美她的美艳,比起她的不堪,她的姐姐宣姜,就显得十分无辜了。

        宣姜原本被许配给了卫宣公的儿子公子伋,然而卫宣公听闻宣姜有绝世之姿,竟然在卫国专门修筑了一座高楼,功能与曹操的铜雀台类似,命名为"新台",然后在迎亲之际将公子伋遣去出使他国,将儿媳妇送入了新台,自己做了新郎官。

        掀了盖头才发现自己本该年轻俊美的夫君竟然变成了一个丑陋不堪的糟老头,想想都会知道宣姜怎样窒息,然而远嫁异乡,孤立无援,一只孤苦伶仃的天鹅就这么被癞蛤蟆吞了。《诗经》里有一首《新台》诗就记述了这事。

        卫宣公此人算是恶迹斑斑,伋的母亲夷姜,本是宣公父亲的妃子,他却诱奸了夷姜,并在父亲死后娶了夷姜,生下公子伋。

        等公子伋回来,自己的妻子变成了小妈,心中肯定不会乐意,然而他身为人子,又母亲失宠、势单力薄,如何敢与自己的父亲抗争?只好打掉牙齿和血吞。

        卫宣公新得美人,日夜*乐,"*不避人,如鸟兽耳",宣姜为他三年内生下两个儿子,分别为寿和朔。

        公子寿生性温和纯善,同他的异母哥哥公子伋一样,都是温和仁善的君子,可他的同母弟弟公子朔却长歪了,阴诈贪婪,暗蓄死士,一双眼睛只盯着卫国的王位。

        可惜卫宣公心里属意的继承人却是贤德聪慧的公子寿,而且按嫡长子继承制算,第一顺位继承人却是公子伋,公子朔决定要先除掉公子伋,就常常在卫宣公和宣姜面前诋毁公子伋。

        一次公子伋生日,公子寿设宴相贺,席间与伋相谈甚欢,朔插不上嘴,托病告辞,转头就去跟宣姜告状:"孩儿好意与哥哥给伋祝寿,伋酒至半酣,竟谑称我为儿子,说'你母亲原为我妻,你便是称我为父,也是应该。'孩儿气他不过,欲要争辩,他便抬手要打,孩儿这才逃席而来。受此大辱,母亲一定要告知父王,请他做主!"

        宣姜信以为然。一个女人,她可能不爱丈夫,却一定会为自己的孩子着想,加之往常朔常在她面前挑拨,让她对伋继承王位后自己和儿子的下场十分忧虑,所以宣姜便去宣公面前添油加醋地一说,陆续又来这么几遭,卫宣公便越发厌弃了伋,甚至逼死了公子伋的母亲夷姜,所以后来朔撺掇着让他杀伋,宣公也答应的很痛快。

        公子寿得知父亲与弟弟的阴谋,就急忙去劝公子伋赶快逃走,伋却在痛苦绝望中认为此乃天命,执意不逃,于是当他出使齐国时,寿带着美酒好菜来为他践行,二人乘舟江上,伋不胜酒力,酣然睡去,寿便偷了他的白旄,在前来暗杀的刺客面前冒充公子伋,于是替伋而亡。

        当公子伋醒来,寿已人头落地,伋悲痛不已,承认自己才是伋,于是刺客又斩下了他的首级。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两人都死得太不值,但这大约就是至真至性的君子的爱恨吧,如此浓烈,不顾一切。况且有那样的父母弟弟,还不如为情义而死,起码干净。

        世人感念两人的悲剧,便写了一首诗,名为《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也有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宣姜所作,为思念自己枉死的孩子。

        对于:诗经《二子乘舟》背后:父夺子媳,子娶父妻,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卫宣公之子公子伋是称为太子还是世子?二子乘舟事件发生在大约什么时候?

       前面我们说过宣姜被卫宣公霸占强娶的故事(详情请见: 卫宣公之新台丑闻--《诗经·国风·邶风·新台》 ),下面我们来说说后来发生的事情……

        宣姜嫁给卫宣公后,生了公子寿和公子朔。十几年后,两个儿子长大了,却个性迥异,一个憨厚老实(公子寿),一个狡诈算计(公子朔)。

        这时候的宣姜已步入中年,仍深得卫宣公宠爱。而卫宣公年岁已高,宣姜开始担心,如果卫宣公老去让位,新君上位,新上位的君主则极有可能是当年自己原本要嫁的公子伋了。当年自己在出嫁半路被公子伋的父王卫宣公掳走,公子伋由未婚夫变成了继子。这段丑事横在两人中间,现在的公子伋已是太子,如果成了新君,将会对自己持有如何复杂的情绪?一想到这里,宣姜便心乱如麻。

        功于心计的公子朔体察到母亲的心思,故意在母亲和卫宣公面前搬弄是非。常说公子伋喝醉后不叫自己兄弟了,改称儿子,说自己的爱人被卫宣公夺走了,有朝一日会把江山和美人全部夺回来……?卫宣公听闻心生惧意。想当年公子伋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如今羽翼丰满,而自己已老去,不知公子伋以后会怎样对待自己。于是卫宣公决定伺机杀掉公子伋。

        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忠厚老实的公子寿,平时便与太子兄公子伋十分要好,听说卫宣公有意要杀公子伋,便极力劝阻公子伋奉旨出访他国,认为他此去凶多吉少,卫宣公定会在公子伋出访的半路途中将其杀害。正直善良的公子伋却并不相信自己的父亲竟会对自己痛下杀手,执意前往。

        公子寿无奈只好与公子伋同行前往,在行船途中灌醉公子伋,偷走了伋出使他国的使节杖,假冒公子伋站在了船头。而卫宣公早已安排了刺客,并告诉刺客:只要见到站在船头手持使节杖的那个人,便杀之!刺客遂杀掉了公子寿。伋被刀剑声惊醒,见自己的兄弟已死,嚎啕大哭,悲痛欲绝,对刺客说:我就是伋,你们错杀了我的兄弟,既然如此,你们干脆也把我杀了回去复命吧!同样命丧船中。

        可怜善良正直的公子伋,直到最后才相信原来父亲竟因猜忌而真的派人杀自己。最知心的兄弟为保护自己死去。难怪人说:“自古君王皆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天下的丑恶阴险狡诈,最集中的大概就是这里了。作恶多端的卫宣公先是好色*乱,违反纲常,抢夺了儿子的未婚妻,十几年后竟又对儿子痛下杀手。公子伋那样善良的灵魂,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禽兽般的卫宣公的。可悲可叹……?

        世人怀念两位公子写下这首诗歌,后被录入诗经。诗中描述了两位公子乘船远去的身影,表达了对公子的思念和不愿公子们遇害的情感。

        原文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一边是大权在握,一边是失去生命,他的选择让人感动

       宣公早年曾与父亲侍妾夷姜有染,后来与夷姜生有一子,取名叫伋,又称急子,意即急着来到世间的孩子。原本立此子做太子,并在他成年时向齐国求亲,希望让齐僖公的女儿与伋结婚,[1]而这桩亲事也就此定下了。然而在举行婚礼前,宣公得知所聘儿妇美貌,便在黄河上筑了个新台,自己就把她纳为己有,并且另外给伋娶别的女子。这位齐僖公的女儿后来被称为宣姜,而宣公强纳未过门的儿媳之事,被称为新台丑闻,后来卫国人做〈新台〉诗讽刺之。

       宣姜到了卫国以后,很受宣公宠爱,因此原本宣公所宠爱的夷姜因失宠而上吊自杀,宣姜也就成为宣公的正夫人。宣公与宣姜之间生下寿与朔两个儿子,宣姜意图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于是和朔一起在宣公跟前构陷伋,而宣公也因当年夺走伋的新娘一事,对伋没有好感,也一直很想废掉他。这时宣公便听信了宣姜的谗言,假意派伋出使齐国,然后安排强盗将他杀害。[2-3]宣姜的长子寿知道后急忙去追上伋,告知父母的阴谋,但是伋认为即使是父亲要杀他,父命仍然不可违抗,最后兄弟两人都被强盗杀害。[4]

       《诗经·卫风》中的《乘舟》就记载了这件事。于是宣公立公子朔为太子。第二年宣公过世,太子朔即位。但是卫国的左右公子因为惠公以谗言得到王位感到厌恶,最后终于发生拥立公子黔牟的事件。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这是《诗经 卫风》之中,名曰“二子乘舟”的一首诗,诗中所言的“二子”据说是卫宣公的两个儿子公子寿与世子伋子。(左传写得是急子,史记写的是伋子)

        伋子作为卫国的世子到了当婚之时,卫宣公就从齐国给伋子说了一门亲事,齐僖公欣然同意,将自己的女儿宣姜嫁给伋子。多美好的开始呀,可惜也仅仅是美好的开始,因为内心的欲望,后面就发生了一系列事情,终于造成不可收拾的结果。

        宣姜一到卫国,这卫宣公打眼一看,《左传》说“而美”,于是“公取之”,意思是说,哦呀,太美了呀。于是卫宣公把宣姜给娶了。这下,原来的亲家公变成了女婿,荒唐极了。

        《史记》上写得差不多。“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此处“说”同“悦”,一看太子妇好,就自己娶了,然后让太子另外娶他女,荒唐。

        宣姜和卫宣公也算是琴瑟和谐,先后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公子寿,一个是公子朔。

        这宣姜来自于齐国,那是有实力的大国,当然野心大呀。她想,自己的儿子如果不能成为今后的卫国之主,那么岂不太憋屈?

        于是,宣姜就和小儿子朔开始行动了。《左传》上写道,“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然后,“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意思就是说,宣姜对于这个差点成为自己丈夫的人,和小儿子一起构陷——挖了一个坑让伋子掉进去了。随后宣公就让自己的儿子去出使齐国,然后让强盗在路上进行截杀。

        一个为了儿子能杀死差点成为自己丈夫的女人、一个可以干掉自己儿子的父亲、还有一个可以助纣为虐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这是怎样的一种黑暗呀。

        想一想那个《冰与火之歌》里面的那些情节,怎么可以与近三千年前的春秋古人相比呢?

        然而,在这么一片深沉的黑暗之中,还是有一点人性的火光在闪耀,也正是这么一点亮光,让人们能够看清黑暗的黑暗,在冰冷之中有一点点安慰与希望。

        这点小火花,就是伋子的同父异母的另一个兄弟——公子寿。且推算一下,一开始宣姜应该是和公子寿商量要去办伋子的,毕竟伋子死了,按年龄排序,应该是寿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但从后面的行动上来看,寿肯定是拒绝了。

        公子寿还是知道了弟弟和母亲的策划,他知道伋子这一去,肯定是有去无回。他怎么办呢?他只要不作为,他肯定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当一国之主的诱惑够大吗?

        公子寿没有犹豫,他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了伋子,希望伋子不要去。伋子内心也是绝望了,他淡淡地说:“放弃父亲的命令,那还要我这个儿子有什么用呢?”

        好吧,既然劝不住慷慨赴死的你,那就让我祝你一杯远行的酒。公子寿面对着远行的兄长,一杯又一杯地敬着酒。伋子想着去国离家再无回头。作父亲的没有父亲的样子,作母亲的一味要让自己早点消失,生亦何苦死亦何哀?作为儿子就尽这最后一次本分吧。希望这一醉能化解千般的愁,用酒啊去冲淡这满怀的愤懑吧,让这沉醉中的躯体去迎接刀箭加身的那一刻吧。

        伋子醉了,显示使者身份的白旄也被弃之一旁。

        公子寿将哥哥放置好之后,又静静地看了一会儿醉中的兄长。“就此告别吧,兄长。既然一定要有人死,那就让我去吧,就用我的生命换回哥哥的生命吧。就让我的血去惊醒那冷血的父亲和沉迷于权力的母亲吧。”

        公子寿拿起白旄,他知道那是计划中的核心,强盗会把持白旄的人当作必杀的目标,那是他们的父亲亲自下得命令。

        强盗得手了,还没有来得及离去,伋子就赶到了事发现场,可惜弟弟已经死了。

        “你们应该杀得是我!来吧,杀掉了我,你们才能复命!否则你们杀掉了公子寿,也难逃一死。来吧,杀掉我吧。”

        于是,计划的策划者收到了额外的收获,本来想杀掉一个儿子,现在是两个。整件事情的最大的受益者成了公子朔,他最终成为了太子,随后,成为了卫惠公。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话有的时候,是要有鲜血和生命来证明的。公子寿虽然没有一个好父亲,但他在一边成为世子,一边失去生命的选择面前,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也感动了我们这些读历史的人。

        读历史有时让人觉得非常残酷,但也有一些时刻让人觉得非常温暖。历史总是将帝王将相记载的非常多,是因为他们总是处在极大的诱惑之下,如何教育孩子们正确认识诱惑,将一些亲情与道义抬升起来,凌驾于诱惑之上,才是历史应该告诉我们的事情。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诗经二子乘舟”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