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木兰诗》_木兰诗原文

zmhk 2024-05-30 人已围观

简介《木兰诗》_木兰诗原文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木兰诗》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木兰诗》的话题。1.木兰诗 全文2.《木兰诗》全文3.《木兰诗》原文及翻译4.《木兰诗》全文注音是什么?5

《木兰诗》_木兰诗原文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木兰诗》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木兰诗》的话题。

1.木兰诗 全文

2.《木兰诗》全文

3.《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4.《木兰诗》全文注音是什么?

5.木兰诗原文带正确拼音

《木兰诗》_木兰诗原文

木兰诗 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理解:

       一、字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tiē 贴,贴上。

       火伴皆惊忙 火:huǒ 伙,伙伴。

       2、解词

       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市场

       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关山度若飞 度:过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学习本诗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第二、三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姐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3、本诗写木兰从军的全过程,全诗共写了几件事?哪些详?哪些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哪些方面的思想品格?

       写了木兰决定代父从军,准备行装奔赴战场,12年征战生活,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其中(代父从军)、(辞官与家人团聚)是详写。详写这些内容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爱功名),(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的(中国女英雄)的高尚品格。

       4、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从《木兰诗》中找出表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生活和感情的语句。

       木兰当户织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6、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是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

       关于“木兰”的形象

       诗中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乐观)、(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爱功名),(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等优秀品质。

       6、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说明在“十年征战”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是因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是个细心谨慎、聪明勇敢的女英雄。

       用了比喻、对偶、对比,赞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和出众的指挥才能,宣传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7.关于“木兰”的形象

       诗中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替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乐观)、(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爱功名),(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等优秀品质。

       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请简答。你认为木兰替父从军,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木兰是个少女,又是一个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乡,重新从事的和平和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一起的。木兰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乐观)、(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爱功名),(不慕功名),(热爱祖国和家乡)等优秀品质。

       木兰是一个普通的纺织女郎,在国家危难之际,她能冲破种种阻绕,毅然代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她既有女性的情怀,又有英雄的气概;既有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又有不慕名利的纯洁品格。她的形象光彩照人,这也正是这个故事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原因。

       ①. 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 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

       ③.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④.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⑤. 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⑥.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是年归”,用了对偶的修辞,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⑦.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诗文。

       “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体现归家的喜悦和对旧用之物的亲切。

       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木兰证明: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也可以做好。

《木兰诗》全文

       题解《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名《木兰辞》,乐府《鼓角横吹曲》名,南北朝时北朝民歌。作者不详。这首叙事诗写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是一篇乐府名作。“木兰从军”也是家喻户晓的动人传说。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唧唧(jījī):织机声。一说叹息声。复:又。木兰:诗中女主人公。当:对着。户:门。机杼:指织机。杼(zhù):织机的梭子。惟:只。〕

        〔译文〕唧唧声又是唧唧声,木兰当门把布织。听不见织机上的梭子响,只听到木兰女在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何所思:“所思者何”,意思是“想的是什么”。忆:思念〕〔亦:也。所思(忆):所思念的(所字结构)。军帖(tiě):军中的文告。可汗(kè hán):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大:大规模。点兵:征兵。军书:指征兵的名册。十二卷:指多册(十二为虚数)。爷:与下文“阿爷”,均指父亲。〕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长兄:大哥。愿为(wèi):即“愿为(之)”,意思是“愿意为此(指替父出征)”。市:名词用为动词,“买”。鞍马:马鞍子和战马。从此:从今(以后)。征:出征、征战。〕

        〔译文〕问女儿思什么,问女儿想什么。女儿我没思什么,女儿我没想什么。军中文告昨夜已见,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征兵名册实在很多。册册都有爹爹的名。爹爹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大哥哥,女儿我愿为出征买鞍备马,从今后替爹去从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往东边集市。(“东市”,名词做状语,以下“西市”、“南市”、“北市”用法同。)骏(jùn)马:良马。鞯:马鞍下的垫子。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早晨。辞:辞别。暮:傍晚。宿:住。唤:呼唤。但:只(副词,表范围)。鸣溅溅:响声溅溅。溅溅(jiānjiān):象声词,流水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黑山:与下文“燕山”,均为北方的山名。胡骑(jì):胡人的战马。胡:古时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骑:此指战马。鸣:叫。啾啾(jiū jiū):”象声词,战马嘶叫声。〕

        〔译文〕到东面的集市买好战马,到西边的集市买好马鞍,到南面的集市买来辔头,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清晨告别父母出征去,傍晚住宿在黄河边,叫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奔涌水声溅溅。清晨辞别黄河出征去,傍晚来到黑山之巅,听不到爹娘呼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嘶鸣。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赴:奔赴。戎(róng)机:本义“军机”,此指“战场”。关山度若飞:象飞一样越过一道道关,翻过一座座山。关山:关口、山岭。度:过。〕

        〔朔shuò:北方。气:寒气。传:传送。金柝(tuò):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的器具。此指打击金柝报更的声音。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寒光照铁衣:寒冷的月光映照着铠甲。〕

        〔百战死:多次战斗出生入死。百:虚数,形容极多。壮士:勇士,指木兰等。十年归:(征战)多年归来。十:虚数。〕

        〔译文〕万里迢迢奔赴战场,飞越过道道险关、重重山峰。北风传送着军营中击拆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映照着铠甲征衣。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勇士们征战十年凯旋归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见天子:朝见君王。古时称帝王为“天之子”。明堂:朝延。策:本义为竹简,此处名词用为动词,“记下”。勋(xūn):功劳。十二转:指记功晋级多次。十二:虚数。转:古时将官每升一级叫“一转”。赐(cì):赏给。百千强:百千有余。百千:虚数,形容多。〕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可汗:同上文“天子”均指君王。所欲:所要的。不用:不作。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古时尚书省为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驰:奔驰。千里足:能行千里远的好马。儿:指木兰自己。〕

        〔译文〕归来后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廷大堂。给木兰记下屡屡战功,千次百次受到奖赏。君王询问木兰希望得到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只愿骑上千里快马,送我早早回到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郭:外城。相:相互。扶将:扶持。将(jiāng):语尾助词。姊:姐。理:梳理、打扮。红妆(zhuāng):古代女子的装束为红装。霍霍(huò huò)磨刀的声音。〕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阁:指闺房。脱:脱去。战时袍:打仗时穿的战袍。著(zhuó)穿。旧时裳:过去穿的(女子的)衣裳。当窗:对着窗户。理:梳理。云鬓:象云样的鬓发(形容发美)。帖:同“贴”。花黄: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火:同“伙”。皆:都。惊忙:惊异慌忙。同行:共同行动(征战生活)。十二年:虚数,指多年。是:判断词。女郎:姑娘。〕

        〔译文〕爹妈听说女儿归来,互相搀扶迎出城外。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喜对门户整理容妆。弟弟听说姐姐回来,磨刀霍霍向着猪羊。木兰打开东房的门,坐在西房的床上,脱下征战时的战袍,换上昔日女儿的衣裳,对着窗子梳理云发,照着明镜贴上花黄。走出门外看看伙伴,伙伴们惊奇地不能相识,朝夕征战十儿年,竟不知木兰是个姑娘。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扑朔:爬搔。迷离:眯着眼。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双兔:雄雌两兔。傍地:(一并)贴着地面。走:跑。安:疑问副词,“怎么”。辨:辨别。〕

        〔译文〕雄兔前脚常不停地爬动,雌兔双眼常细细眯起,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么能辨别我是男的还是女的呢?

《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木兰诗》原文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ē),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shì)买(mǎi)鞍(ān)貉(mò),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勋(xūn)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z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huáng)。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骆驼,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中国北朝长篇叙事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后收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一般认为是北魏与柔然战争中民间创作的作品。关于木兰其人其事,文献虽有种种记载,但均属民间传说。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荣立赫赫战功后重返故乡的故事。塑造了木兰朴素善良、骁勇刚强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慕荣利的崇高品德,充满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全诗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精心选材,中心突出,繁简得当,语言刚健质朴,风格粗犷豪放,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木兰诗》写了一个光辉的艺术形象。我们不必把这个故事当成真人真事来考证。但有些研究者对这篇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点的考证,我们大体是同意的:它即使经过唐人的修改,但应该是产生于北朝的西魏或较前些的北魏。这一时代的清况,有几点是可以确定的:

       (一)当时的中国是封建社会,无论南朝或北朝,都有整套的束缚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的封建社教;

       (二)当时战争频仍,在沙场战死的,兵慌马乱时被屠杀、被折磨死的,当然都是人民;

       (三)当时的赋税、徭役,特别是军事徭役,极为苛重,民不聊生。

       总之,这是鲁迅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①在这样的时代中,有《《木兰诗》所描写的木兰的形象,应该说是一个女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呢?

       第一,木兰是一个经常“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在父亲年老,小弟年幼,也就是都不能去服兵役,而又被迫不得不去服兵役的情况下,她毅然决定冒着双重的危险——兵凶战危和乔装可能被识破的危险,女扮男装去代父从军,这当然是英雄行为。征兵征到了老年人,木兰对这样的情况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于是以自己的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行为来保全年老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到木兰的舍己为人和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

       第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就在那么紧张的情势下,万里行军,到了苦寒的边塞,参加了长期的酷烈的战斗。她终于坚持过来,而且胜利归来了。这更是木兰的非常勇敢、非常坚毅的优秀品质的突出表现。

       第三,木兰在胜利之后,“不愿尚书郎”,只愿“还故乡”,这同样是英雄行为。她充满着劳动人民的骄傲,完全轻视封建时代很多人所寤寐以求而惟恐不得的东西——做官。作为劳动人民的木兰的这一见解,是大大高过于很多满腹诗书的人们的。

       第四,木兰回家以后,也就是说,她已实现了自己的保全老父幼弟的志愿以后,就像过去勇敢地换上男装一样,她也爽快地仍旧换上女装。她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也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英雄,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和过去一样的普通妇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一切,她觉得多么熟悉,又多么平常!这都表现了一个劳动人民的英雄人物的表里如一、质朴谦逊的本色。

       鲁迅说:“战士的日常生活,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②这句话,对于理解木兰这一英雄形象,也是有启发作用的。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木兰身上有中国古代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高尚精神品质的集中表现。她是英雄人物,是人民理想中的女性的化身。木兰的形象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作品中出色的艺术形象之一。

       我们必须明白,《木兰诗》的出现,木兰形象的出现,有巨大的历史社会意义。像木兰这样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是史无前例的。在《木兰诗》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是没有用肯定的、赞美的态度创造出来的正面的女性形象,但创造出这样出色的劳动人民的女英雄形象,并当成和男人相同甚至超过男人的英雄人物来歌颂,就我们接触到的资料,还不曾有过。因此,木兰形象的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中是第一次显示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的观念。这在客观上是对男性中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抗议。这抗议,即还比较微弱,但它是最先出现的,因而仍然是十分重要,十分可贵的。

       在当时,这已经是萌芽状态的新事物了:木兰的形象的描写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样的生活真理:木兰是女人,是一个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的女人,她没有任何属于脆弱者一类的因素;她能够完成最艰巨的工作——包括百战沙场那样的当时人们一向认为女人不能够做的工作;她还是在缺乏一般条件(还得扮男装)的情况下担任这项工作的,而且完成得比男人更好。这不是向封建社会的男性中心的思想投出了结实的一样吗?

       人民创造了木兰的形象,也是把她当作劳动人民的代表的。那时的劳动人民(包括男人和女人)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木兰的形象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社会,对时代的愿望和要求,也表示了他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抗议。木兰形象的创造带有浪漫主义的傅奇色彩,但思想情感是健康的,这样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从木兰形象中显示出来的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抗议,是深深地生根于现实的。木兰,她要求劳动,她回到家里,即刻恢复了原来的面目,这表明她对原来的劳动生活的热爱;完全可以想到,她又将不倦地“当户织”了。木兰,她要求过和平生活,她希望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在战争结束后,她什么都不要,只求有“千里足”很快地送她“还故乡”;她爱家乡,她爱家乡的亲人,她爱家乡的和平生活。木兰,她从军是为了代替年老的父亲,为了争取和平劳动的生活。在诗的开头,从她对战争所带给人民、带给她一家的灾害的忧虑中,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抗议。可以说,人民的作者创造了木兰,正寄托了在当时可能有的合理的生活理想。高尔基说:“虽然民谣底作者们生活得很艰苦,他们的苦痛的奴隶劳动曾经被剥削者夺去了意义,以及他们个人的生活是无权利和无保障的。但是不管这一切,这个集团可以说是特别意识到自己的不朽并且深信他们能战胜一切仇视他们的力量的。”④这也符合中国民歌——特别是像《木兰诗》这样的民歌的情况。

       《木兰诗》也像一切民歌一样,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它是明朗的、愉快的、健康的。民歌的优良传统在《木兰诗》中得到很集中的体现。可以说,《木兰诗》是劳动人民生活理想胜利的喜剧。《木兰诗》的开头几句确是写木兰的忧虑,但这是真实地揭示了木兰那种“肠一日而九回”的精神状态,使人更深刻地体会到她的代父从军行为的难能可贵的正义性。“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从这里,我们体会到的是那种类似“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慷慨悲壮的意境和氛围;而这些,显然地正和那些“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描写一样,都是为了衬托木兰的慨然离家、战胜酷寒、“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那样的英雄气概的。正是这些描写使我们特别鲜明地感受到木兰那种慷慨、悲壮、勇敢、坚毅的精神状态。至于描写木兰回家时的快乐、热闹的场面,更不用说了。高尔基说:“民谣是与悲观主义完全绝缘的。”②鲁迅也说,民间文学是“刚健清新③”的。这些意见,对于《木兰诗》来说,也是恰当的。

       ①《灯下漫笔》,见《坟》。

       ②《(这也是生活)……》,见《且介亭杂文末编》。

       ①、②《苏联的文学》曹葆华泽。

       ③《门外文谈》,见《且介亭杂文》。

       一、唧唧复唧唧

       1.叹息声

       “唧唧”是可以作为虫声的,然而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织何唧唧”才行。现在通行各本却都作“唧唧复唧唧”,因此虫声的说法在本诗里就无根。

       以“唧唧”为机杼声,前人从来没有这种说法。机杼声该作“轧轧”或“札札”。《五灯会元》“妇摇机轧轧”和《古诗十九首》的“札札弄机杼”是其证。

       以“唧唧”为叹声,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张祜《捉搦歌》:“窗中女子声唧唧。”孙樵《兴元新路记》:“朝廷有窃窃之议,道路有唧唧之叹。”但有人觉得,“唧唧”不象叹息声。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怀疑。古汉语的叹词在声理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噫”、“猗”、“嘻”、“嘻”、“呜呼”、“于乎”、“吁”、“唉”、“吓”诸词,声音都比较高;另一类是“咨”、“嗞”、“赍咨”、“嗟”、“嗟嗟”、“啧啧”、“唧唧”诸词,声音都比较低。后一类的字都是一声之转,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我们对于“咨”“嗟”是叹息声从无疑问,那末对于“唧唧”作叹息声也就用不着怀疑了。

       也有人认为第四句才说到叹息,而第一句就先说叹息的象声词“唧唧”,似乎文理不大顺。实际上,先写“唧唧”的声音,而后叙述事实,加以说明,不但没有文理不顺之嫌,而且委婉曲折,意境极佳;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叹息声突出,才能创造高度的忧愁沉闷的气氛。这就比解作机杼声的先说木兰织布很响,后来才停下机声,发出叹息,这样平铺直叙的写法高明得多。以“不闻”与“惟闻”对照,“不闻”是根本听不到,不是忽然停了;“惟闻”底下才是所听到的唯一的声音。所以“唧唧”不但不应解作明说了“不闻”的机杼声,就是解作虫声,也是跟“惟”字抵触的。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跟下面的“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句法大致相同。“不闻”底下是意念中的声音,“惟闻”“但闻”底下才是实际上的声音。实际上的声音才用“唧唧”、“溅溅”、“啾啾”去形容它。意念中的声音,是实际所“不闻”,就没有加以形容的必要了。至于“溅溅”、“啾啾”,放在“黄河流水声”、“燕山胡骑声”下面,“唧唧”却放在“女叹息”前头,而且是隔了两句的前头,这就是前面说过的是有意把它突出,来创造气氛的。

       --鲍幼文《谈<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载《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

       宋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中的《木兰诗》,这一句写作“唧唧何力力”。按“力力”二字,历来作“叹息”解,例如晋明帝太宁年间童谣:“恻恻力力,放马南山。”北朝乐府民歌《地驱乐歌辞》:“恻恻力力,念君无极。”以后《古文苑》中的《木兰诗》这一句,编者将“唧唧”误以为促织叫声,改为“促织何唧唧”,是无根据的。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2.是起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象“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载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编者按:我们倾向第二说。“唧唧复唧唧”同“敕敕何力力”一样,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有时除为了押韵之类原因外,同下文并没有什么意思上的关联。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皆是。现代民歌仍有类似情况,如陕北《信天游》:“打碗碗花开就地红,为啥他富咱们穷?”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百灵子雀雀百灵子蛋,崔二爷家住死羊湾。”等等。但解为叹息声或虫声也能言之成理,很难断言孰是孰非。

       二、“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作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 是前后矛盾了吗?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三、“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策勋十二转”只是言木兰记功次数之多,也不能理解为木兰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同上

       四、阿爷无大儿

       “阿爷”一作“阿耶”,“耶”即“爷”字的省略,从“耶”声。“阿”,今天解释为亲热的称呼,唐以前则多为对长者的尊称,例如南齐郁林王萧昭业称他的叔祖母庚氏为“阿婆”(《南齐书·郁林王纪》)。

       --窦虫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五、愿为市鞍马

       有些词语系受习惯支配,在有的地方就不能照其本义来解释。“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为”只是“愿”的意思,“为”只不过是一个习惯上的衬字。如强把“愿为”解释作“愿意这样做”反而显得累赘。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忆见寄》诗中“若为看去乱乡愁”的“若为”,就只是“若”的意思。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编者按:所引杜诗中的“若为”应作“怎堪”解。“为市”二字联读,作“市”解,似更佳。

       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古汉语中不但有“虚数”,还有“虚位”。“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古汉语中这种用法是常见的,如《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东、西、南、北”,《孔雀东南飞》中的“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的“左、右”等,这些方位词便都是“虚位”。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项习惯上的法则。

       --同上

       七、“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也有的本子作“黑山头”)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里的两个“旦辞”和“暮宿”,若照实算来,木兰辞乡别亲到达前线只不过两天的时间,这就与后文中“万里赴戎机”的“万里”矛盾了,两天怎么能行万里远呢?其实这些都是夸张。前者是形容从征之紧迫,后者是形容征途之遥远,均不得落实了去算帐。

       --同上

       八、策勋十二转

       课本的注释是:“记功很多次。策勋,记 功。转,次的意思。”这里把“勋”解释为“功”,“转”解释为“次”,是不对的。

       那么,“勋”和“转”在产生《木兰辞》的那个时代是指的什么呢?《旧唐书·职官志》指出:“勋官者,出于周、齐交战之际。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十分清楚,“勋”在北朝末期是表示战功等级的专用术语,在北朝末期和隋朝都是只具有战功才能获得勋级的赏赐,这就是所谓“本以酬战士”的意思。“其后渐及朝流”则是指到了唐以后才以勋级赏赐文官。隋在吏部分别设有“司勋侍郎”和“考功侍郎”,唐在吏部亦分别设有“司勋郎中”和“考功郎中”。所谓“考功侍郎”的职守不是考核战功,而是对平时工作的审定。据《通典》载,隋朝“考功侍郎”“考课之法有四: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另外还有“二十七最……”所有这些都不涉及战争。而《新唐书·百官志》里对获得某一勋级需要在战争中作出何种努力都规定得十分详细。可见,“勋”和“功”在当时都是各自有它特殊含义的。

       据此可知,“勋”只有解释为“战功”或者“军功”才是准确的。

       课本把“转”解释为“次”那就错得更远了。我们先比较一下和产生《木兰辞》时代相同的人的一段话。北周宇文邕在灭北齐以后,俘获了曾使他在河阴受挫的傅伏时有一段对话:周主“又问曰:‘前救河阴得何赏?’对曰:‘蒙一转,授特进、永昌郡公。’”(《资治通鉴》卷173)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对“转”加的注是:“勋级曰转”。所以,所谓“蒙一转”就是受到提高一级勋级的奖励。非常清楚,“转”就是战功的等级。当时每一勋级都有它的名称,比如北周就有“上开府仪同三司”等十一种勋级名称。所以根据战功大小,一次不仅可以加一“转”(勋级一级),也可以加若干“转”,也就是一次提升若干级。《北史·李穆传》就有“以穆劳同破邺城第一勋,加三转”的记载。因此,“策勋十二转”并不是一次就对木兰记很多次功,而是确定木兰战功的勋级时,一下就提升很多级。象这样讲,就和下一句“赏赐百千强“贯通一气了。因为北朝确定战功时,往往伴随着实物和货币奖励,所以,提升了木兰的勋级,接着就给她物质奖励,然后才又升迁她的职务。在南北朝那种踵得踵失时期,战争、武力是获取权力和财富的重要手段,所以战功成为物质利益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条件,那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诗中“策勋”以下四句可以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赏赐的实际程序。

       到了宋、元以后,“转”字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专指战功勋级的迁升引申为一般官职的提升和调动。“迁转”之说,宋以后就大量出现了。这种 词义的转移和北朝时期作为专门术语的含义之间是有着清晰可寻的演变痕迹的。

       北大编写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对“策勋”句的解释虽然比较正确,但它认为“军功加一等官爵也随升一等,谓之一转”的说法也是过于笼统和不够准确的。据《新唐书·百官志序》载:唐的官制“大体皆沿隋故……其辨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而隋又从周制,根据《通典》的叙述来看,从北周到隋、唐是因袭一贯的。因而唐代的“品”、“爵”、“勋”、“阶”显然是分属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当然存在着一定联系。《唐六典》载:“凡勋十有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这里“上柱国”是勋级,“正二品”是“品”的级。“品”是随着“勋”的升降而浮动的,但是,爵位却不是每个获得勋级的人都具有的。因此,“勋”和“官(职守)爵(爵位)”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如果象《参考资料》的注释说得那样绝对,就不太妥当了。假使不给该句附加“官爵”这一层意思,而只是简明扼要地指出:“勋”就是战功,“转”就是战功的等级,这样反倒更加一目了然、明白易懂些。

       --陈宜民《关于<木兰辞>的“勋”“转”辨疑》,载《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

       九、明驼

       前人解释“明驼”为骆驼(《酉阳杂俎》),此说不妥。

       按《说文》段注:“按驲为尊者之传,用车;则遽为卑者之传,用骑。”“单骑”为“驿”、“驿”谓“马”,所谓“置驿”,“俗用骆驿”。

       由“骆驿”之俗称,相传至唐,“驿置有明驼使”,专作军机传递之用,所使牲口,并非骆驼,而是快马。

       木兰不受官职,自谓卑者,所以只求天子之“驿置”,以单骑送她回故乡。在这里,“明驼”即指“俗用骆驿”,或经唐人润色而据“明驼使”所改易。总之,木兰所要借的,是驿站的快马,而不是骆驼。

       如果以“明驼”为一种千里马的名称,那就可能是“明题”(白额)的音转,因而谓之“旳颡”亦可。

       --张忠松《中学古文疑义试析》,载武汉师院《中学语文》1978年第3期

       对“明驼”二字,旧注多沿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解释:“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这说法不能解决问题。另有两说可以参考:一说“明驼”是唐驿使名。“唐制,驿置有明驼使,非边塞军机,不得擅发。”(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三十)传唐杨贵妃为安禄山送荔枝,曾违制擅发明驼。另一说据内蒙人民传称,古有专用于喜庆佳节的骆驼,躯体精壮,平时善为饲养,用时盛饰珠彩,称之为“明驼”(参见《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木兰诗》全文注音是什么?

       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è),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ān jiān),南市买辔头(pèi tóu),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j īn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唧唧的织布声,木兰在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气声。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呢?(木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正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鞍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和长鞭。(东、西、南、北市只是一种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并不是去东、西、南、北市。)早晨辞别父母上路,傍晚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木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燕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马的马叫声。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战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了原来的房间,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旧衣裙,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头发贴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唧唧(jī jī):织布机的声音。

       当户织 :对着门织布。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ō)子。

       惟:只

       女:女子,这里指木兰。

       何所思:想什么。

       忆:思念。

       军帖:军队的公告。

       可汗(kè há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名词作动词,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

       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

       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

       旦:早晨。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形容战马嘶鸣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军机,军事。文中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关山,关塞和山脉。度,过。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铜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铁衣:铠(kǎi)甲,古时军人穿的带甲的护身服装。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zhuǎn),当时官爵分为若干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级为最高的勋级。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 ,有余。

       问所欲:询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用:不当,不做。

       尚书郎:尚书省的高级官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下设若干曹,管某一曹事物的官员称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千里足,跑得极快的马。

       郭:外城。

       相扶将:相互搀扶。

       红妆(zhuāng):红色装束,泛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妆,妇女所用的脂粉、衣物等事物。

       霍霍:形容磨刀急速的声音。

       著(zhuó):通“着”,穿。

       裳(cháng):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都穿。

       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贴在额头正中的一种装饰。

       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傍地走:并排跑

       走:跑

       儿:木兰自称

       云鬓:像乌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木兰诗原文带正确拼音

       《木兰诗》全文注音是:

       jījīfù jījī,mù lán dāng hù zhī。bù wén jīzhù shēng,wéi wén nǚtàn xī。wèn nǚhé suǒsī,wèn nǚhé suǒyì。nǚyì wú suǒsī,nǚyì wú suǒyì。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zuó yè jiàn?jūn tiě?,?kè hán?dà diǎn bīng,jūn shūshí èr juàn,juàn juàn yǒu yé míng。āyé?wú dà ér,mù lán wú zhǎng xiōng,yuàn wéi shìān mǎ,cóng cǐtì yé zhēng。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dōng shì mǎi jùn mǎ,xīshì mǎiān jiān,nán shì mǎi pèi tóu,běi shì mǎi cháng biān。dàn cí yé niáng qù,mù sù huáng hé biān,bù wén yé niáng huàn nǚshēng,dàn wén huáng hé liú shuǐmíng jiān jiān。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àn cí huáng hé qù,mù zhì hēi shān tóu,bù wén yé niáng huàn nǚshēng,dàn wén yān shān hú jì míng jiūjiū。wàn lǐfù róng jī,guān shān dù ruò fēi。shuò qì chuán jīn tuò,hán guāng zhào tiěyī。jiāng jūn bǎi zhàn sǐ,zhuàng shì shí nián guī。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guīlái jiàn tiān zǐ,tiān zǐzuò míng táng。cè xūn shí èr zhuàn,shǎng cì bǎi qiān qiáng。kè hán wèn suǒyù,mù lán bù yòng shàng shūláng,yuàn chí qiān lǐzú,sòng ér huán gù xiāng。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yé niáng wén nǚlái,chūguōxiāng fú jiāng;āzǐwén mèi lái,dāng hù lǐhóng zhuāng;xiǎo dì wén zǐlái,mó dāo huò huò xiàng zhūyáng。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kāi wǒdōng gé mén,zuò wǒxīgé chuáng,tuōwǒzhàn shí páo,zhuó wǒjiù shí cháng。dāng chuāng lǐyún bìn,duì jìng tiēhuāhuáng。chūmén kàn huǒbàn,huǒbàn jiējīng máng:tóng xíng shí èr nián,bù zhīmù lán shì nǚláng。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xióng tù jiǎo pūshuò,cí tù yǎn mí lí;shuāng tù bàng dì zǒu,ān néng biàn wǒshì xióng cí?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赏析: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木兰诗原文带正确拼音如下:

       mù lán shī,木兰诗。jī jī fù jī jī,唧唧复唧唧,mù lán dānɡ hù zhī,木兰当户织,bù wen jī zhù shēnɡ,不闻机杼声,wei wen nǚ tan xī。唯闻女叹息。wèn nǚ he suǒ sī?问女何所思?wèn nǚ he suǒ yi?问女何所忆?nǚ yi wú suǒ sī,女亦无所思,nǚ yi wú suǒ yi。女亦无所忆。

       zuó yè jian jūn tiē,昨夜见军帖,kè han da diǎn bīnɡ,可汗大点兵,jūn shū shí èr jun,军书十二卷,juan juan yǒu ye mínɡ。卷卷有爷名。ā ye wú da er,阿爷无大儿,mù lán wú zhǎnɡ xiōnɡ,木兰无长兄,yuan wei shi ān mǎ,愿为市鞍马,cónɡ cǐ ti ye zhēnɡ。从此替爷征。

       dōnɡ shi mǎi jùn mǎ,东市买骏马,xī shi mǎi ān jiān,西市买鞍鞯,nán shi mǎi pèi tóu,南市买辔头,běi shi mǎi chánɡ biān。北市买长鞭。dan cí ye niánɡ qù,旦辞爷娘去,mù sù huánɡ he biān。暮宿黄河边。bù wen ye niánɡ huan nǚ shēnɡ,不闻爷娘唤女声,dan wen huánɡ he liú shuǐ mínɡ jian。但闻黄河流水鸣溅。

       dan cí huánɡ he qù,旦辞黄河去,mù zhi hēi shān tóu暮至黑山头,bù wen ye niánɡ huan nǚ shēnɡ,不闻爷娘唤女声,dan wen yin shān hú qí mínɡ jiū jiū。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wan lǐ fù rónɡ jī,万里赴戎机,ɡuān shān dù ruo fēi。关山度若飞。

       shuo qi chuán jīn chāi,朔气传金拆,hán ɡuānɡ zhao tiě yī。寒光照铁衣。jiānɡ jūn bǎi zhan sǐ,将军百战死,zhuanɡ shi shí nián ɡuī。壮士十年归。ɡuī lái jian tiān zǐ,归来见天子,tiān zǐ zuo mínɡ tánɡ。天子坐明堂。cè xūn shí èr zhuǎn,策勋十二转,shǎnɡ ci bǎi qiān qiánɡ。赏赐百千强。

       kè hán wèn suǒ yù,可汗问所欲,mù lán bú yonɡ shanɡ shū lánɡ,木兰不用尚书郎,yun chí mínɡ tuó qiān lǐ zú,愿弛明驼千里足,sonɡ er huán ɡù xiānɡ。送儿还故乡。

       ye niánɡ wen nǚ lái,爷娘闻女来,chū ɡuō xiānɡ fú jiānɡ。出郭相扶将。ā zǐ wen mèi lái,阿姊闻妹来,dānɡ hù lǐ hónɡ zhuānɡ。当户理红妆。xiǎo di wen zǐ lái,小弟闻姊来,mó dāo hu hu xianɡ zhū yánɡ。磨刀霍霍向猪羊。kāi wǒ dōnɡ ɡe men,开我东阁门,zuo wǒ xī ɡe chuánɡ。坐我西阁床。

       tuō wǒ zhan shí páo,脱我战时袍,zhuo wǒ jiù shí chánɡ。着我旧时裳。dānɡ chuānɡ lǐ yún bin,当窗理云鬓,dui jinɡ tiē huā huánɡ。对镜帖花黄。chū men kan huǒ ban,出门看伙伴,huǒ ban jiē jīnɡ huánɡ。伙伴皆惊惶。tónɡ hánɡ shí èr nián,同行十二年,bù zhī mù lán shi nǚ lánɡ。不知木兰是女郎。

       xiónɡ tù jiǎo pū shuo,雄兔脚扑朔,cí tù yǎn mí lí。雌兔眼迷离。shuānɡ tù banɡ di zǒu,双兔傍地走,ān nenɡ bian wǒ shi xiónɡ cí!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

       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一带。北魏神麚二年(429),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学者们大都认为,木兰从军的故事产生于北魏,《木兰诗》也可能产生于北魏时期。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木兰诗》”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