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江上吟赏析_江上吟诗歌鉴赏

zmhk 2024-05-29 人已围观

简介江上吟赏析_江上吟诗歌鉴赏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江上吟赏析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江上吟赏析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王安石 江上2.白

江上吟赏析_江上吟诗歌鉴赏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江上吟赏析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江上吟赏析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王安石 江上

2.白居易《江上吟元八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3.《江上吟·李白》原文与赏析

4.精美诗歌+赏析

5.急求即景抒怀诗

江上吟赏析_江上吟诗歌鉴赏

王安石 江上

        《江上》

        作者:王安石

        原文: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注释:

        1、漾:吹过。

        2、脱:脱下。

        3、被:让。

        4、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翻译: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

        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给远去的笛声吹送,

        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赏析: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或者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古文学者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是个著名的例子。从这首诗看,也是如此。因笛声而引起离情,李白就写过他的《春夜洛城闻笛》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仿佛是随口而成,自然明畅;但王安石就不愿追随这种风格,他一定要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是能够让风吹着走的。这正是注意了锻炼,让句子显出不寻常的曲拆。

江上吟

        李白 江上吟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译文及注释

        在木兰为桨沙棠为舟的船上,箫管之乐在船的两头吹奏着。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黄鹤楼上的仙人还有待于乘黄鹤而仙去,而我这个海客却毫无机心地与白鸥狎游。屈原的词赋至今仍与日月并悬,而楚王建台榭的山丘之上如今已空无一物了。我兴酣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1、江上吟,李白自创之歌行体。江,指汉江。此诗宋本、王本题下俱注云:一作江上游。

        2、木兰,即辛夷,香木名。枻,同楫,舟旁划水的工具,即船桨。《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沙棠,木名。南朝梁任昉《述异记》:汉成帝与赵飞燕游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其木出昆仑山,人食其实,入水不溺。木兰枻、沙棠舟,形容船和桨的名贵。

        3、玉箫金管,用金玉装饰的箫笛。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

        4、樽,盛酒的器具。置,盛放。斛,古时十斗为一斛。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极多。

        5、妓,歌舞的女子。

        6、乘黄鹤,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山上,下临江汉。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因而得名。一说是费文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7、海客,海边的人。《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

        8、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大诗人,著有《离骚》《天问》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评价《离骚》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9、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台榭,泛指楼台亭阁。楚灵王有章华台,楚庄王有钓台,均以豪奢著名。

        10、兴酣,诗兴浓烈。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山岳。

        11、凌,凌驾,高出。沧洲,江海。

        12、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至汉口汇入长江。汉水向西北倒流,比喻不可能的事情。[2] [3]

        赏析

        诗题一作江上游,大约是李白三四十岁客游江夏时所作。这首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

        唐汝询讲这首诗的主题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乐也(《唐诗解》卷十三)。虽然讲得不够全面、准确,但他指出诗人因有感于世途迫隘的现实而吟出这诗,则是很中肯的。读着《江上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远游》: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

        这首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虽是江上之游的即景,但并非如实的记叙,而是经过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极写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岂不是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纵观古今,便得出了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乃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这一联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属于进步的终归不朽,属于反动的必然灭亡;还有文章者不朽之大业,而势位终不可恃的这一层意思。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兴酣二句承屈平辞赋说,同时也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极其豪壮,活画出诗人自己兴会飚举,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摇五岳,是笔力的雄健无敌;凌沧洲是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把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来一个假设,便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另一方面,诗人把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颂,则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箫,携酒载妓,不也是功名富贵中人所迷恋的吗?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明白的表现,成为很有个性特点的局限性。

        全诗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读起来只觉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把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 王安石 北山

        《北山》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

        1、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

        2、堑:沟渠。回塘:弯曲的池塘。滟滟:形容春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翻译:

        北山把浓郁的绿色映照在水塘,

        春水悄悄地上涨;

        直的堑沟,曲折的池塘,

        都泛起粼粼波光。

        我在郊野坐得很久,心情悠闲,

        细细地数着飘落的花瓣;

        回去时,慢慢地披寻芳草,

        到家已是很晚。

        赏析:

        王安石的绝句,最喜欢将自然界景物拟人化,让万物都赋有生机活力,带有感情色彩,这首作于晚年写钟山的诗前两句也是如此。诗中的北山本是无情之物,但春天到来,万物萌生,山上一片浓绿,映现在满陂春水中也是一片绿色,似乎是山主动地把自己的绿色输送给水塘,又随着春水上涨,仿佛要把绿色满溢出来;水呢,也很多情,或直,或迂回弯曲,以种种秀姿,带着粼粼波光,迎接着山的绿色。这联诗,把绿色写活,特别引人注目。王安石擅长写绿,除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这类脍炙人口的句子外,又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也状出颜色的流动,与本诗创意仿佛。

        山有情,水有情,人亦有情。诗人面对着这诱人的山水,留连忘返。因为心情悠闲,坐了很久,以至于仔细地观察着花朵飘落,默数着一朵,二朵坐够了,回途饶有兴趣地寻觅着芳草,滞留了多时,回家已经很晚。这两句,通过数花、寻草两个动作,很形象地反映了自己淡寂安闲的心理。

        诗前两句纯是景语,写得细腻工巧;后两句纯是情语,写得纡徐平缓。写景时,注意了色彩的渲染,把静态写得仿佛飞动起来;写情时,通过客观叙述,刻画主观情绪,境界全出,把动态写得平静之至。诗全首用对,在整齐中同时富于变化。如三、四句,出句先写结果,后写原因,坐久了,心情很闲适,所以数起了落花;对句先写因后写果,因为寻芳草,所以回去晚了。内容与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诗便以其鲜明的特色为广大诗家所喜爱。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这两句历来被评家关注。宋吴开在《优古堂诗话》徐俯诗细数李花那可数,偶行芳草步因迟有窃取王安石诗的嫌疑。

王安石 孤桐

        《孤桐》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释:

        1、天质:天生的性质。

        2、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3、寻:古代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

        4、凌霄:形容泡桐树长得高,接近了云霄。

        5、弥:更加。

        6、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7、愠:怨恨。

        8、斫:砍,斩。

        9、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翻译:

        泡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

        巍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

        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

        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

        岁月越久根越壮实,

        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

        政治清明时,

        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

        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赏析:

        (一)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二)

        表现了桐树愈磨愈坚的性格品质,本诗前段通过近于白描的手法鲜活的把桐树立于读者之前,期间诗句对比工整干净,进而更加突出了桐树的特点,也使其形象更为立体化,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怀,表现出作者钦羡桐树的品质,欲仿效之,全诗写物明志,浑然一体。

白居易《江上吟元八绝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

        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

        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

        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

        李白诗鉴赏

        诗题一作“江上游”,大约是李白三四十岁客游江夏时所作。

        唐汝询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乐也”(《唐诗解》卷十三)。此话有一定道理。

        这首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鄙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夸张渲染江上之游的即景,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美酒尊中置千斛”,可见酒量之富,酒兴之豪;“载妓随波任去留”,写尽游乐的酣畅恣适。总之,这江上之舟是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作肯定的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仙人有待乘黄鹤”,是说即使修成神仙,也还得等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岂不是比那痴等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

        因此,俯仰天地,纵观古今,就得出了与“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认识:“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就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百姓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兴酣”二句承屈平辞赋说,同时也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极其豪壮,活画出诗人自己兴会飚举,摇笔赋诗时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摇五岳”,指笔力的雄健无敌;“凌沧洲”形容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楚王台榭说,同时也将“笑傲”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作一个假设,从而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全诗十二句,形象鲜明,感情激越,气势豪放,音调浏亮,一气呵成。而从全诗的结构组织来看,它绵密工巧,独具匠心。开头是色彩绚丽的形象描写,将读者立即引入一个不寻常的境界。中间两联,属对精整,而诗意则正反相生,扩大了诗的容量,诗笔跌宕多姿。结尾四句,极意强调夸张,感情更加激昂,酣畅恣肆,显出不尽的力量。正如王琦说:“似此章法,虽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惨淡经营,恐非斗酒百篇时所能构耳”(《李太白文集》卷七《江上吟》注)。

        整理:zhl201612

《江上吟·李白》原文与赏析

       江上吟元八绝句原文:

        大江深处月明时,一夜吟君小律诗。应有水仙潜出听,翻将唱作步虚词。 诗词作品:江上吟元八绝句 诗词作者: 唐代 白居易

精美诗歌+赏析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这首七言歌行,一作《江上游》,约作于开元十六年(728)左右。时李白以安陆为中心正漫游江夏、襄阳一带。

        诗以遨游长江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人生追求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开头四句以木兰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千斛美酒等意象,极力渲染尽兴歌乐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思想个性。“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接下两句以豪放的情调,从概括地评价历史人物中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他以词悬日月的屈原与“空山丘”的楚王作鲜明对比,一个与日月争光,千古不朽,一个虽显赫一时,却如过眼云烟。接着,作者以极豪迈的口吻正面抒写他“落笔摇五岳”“诗成凌沧州”、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气势,进一步写出诗歌的巨大精神力量。最后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揭示富贵功名不能长在久存,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权贵功名的蔑视态度。诗的思想内容基本上是积极的,但把纵情声色恣意享乐,作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颂,则是不可取的。从艺术上看,本篇不仅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而且绵密工巧,独具匠心,是很能体现李白创作特色的篇章之一。

        琦按: “仙人”一联,谓笃志求仙,未必即能冲举,而忘机狎物,自可纵适一时。“屈平”一联,谓留心著作,可以传千秋不刊之文,而溺志豪华,不过取一时盘游之乐,有孰得孰失之意。然上联实承上文泛舟行乐而言,下联又照下文“兴酣落笔”而言也。特以四古人事排列于中,顿觉五色迷目,令人骤然不得其解。似此章法,虽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惨淡经营,恐非斗酒百篇时所能构耳! (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

急求即景抒怀诗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都是渲染朋友为李白所设的饯,行之宴的丰盛与隆重。“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这时却“停杯投箸”不能饮,足见内心的不平静,继而他离开座席 ,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 :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添了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然而当他的思绪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通过这样曲折迭宕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 、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江上吟 李 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 ,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鄙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夸张渲染江上之游的即景,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 。中间四句两联 ,两两对比 。“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作肯定的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 。“仙人有待乘黄鹤”,是说即使修成神仙,也还得等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 ,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岂不是比那痴等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 “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就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 ,永垂不朽;楚王荒*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百姓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 “摇五岳”,指笔力的雄健无敌 ;“凌沧洲”形容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作一个假设,从而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的首二句虽平叙事实,其语气却是十分兴奋爽朗的。荆门以外便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故地,在三国时又曾是蜀主刘备起家的地方。诗人提到“楚国”这个历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读者有关历史文化的一些联想。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写的是明月与云海,诗人酷爱明月,在三峡地带,山嶂遮日,看不到水天相接云霞,幻生和明月高悬的景象。而“江入大荒流 ”后,水势平缓,月的倒影也能清楚地看到了,所谓“ 上下天光”(范仲淹),尤为可爱。而水天之际的云霞变幻,又使诗人如睹海市蜃楼的奇观。

       前六句都著眼于初到荆门的观感,充满诗人对生活新天地的礼赞和陶醉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 ,新鲜与喜悦之情不言而喻。另一方面,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又不免使他心生缱绻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十字,是充满了由衷感激之情的。“仍怜”云云,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至此,诗人写出了初下荆门时他复杂感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人下笔点题,突出一个“独”字。 “一壶酒”已见冷清,“独酌”、“无相亲”重复渲染,倍见孤独之情。环境的优美与人心的寂寞对照,形成了一层转折。然而诗人展开奇妙想象,邀来天上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助酒佐兴。冷清的场面又显得气氛热烈,情调也变得乐观。由孤独变为不孤独,这是又一层转折。

       中间四句,两层转折。“既” 、“徒”二字,紧相呼应,显露出再次失望的心境。这是一层转折,由不孤独又变为孤独。接下去,诗人进一步自我解脱,遗憾虽然遗憾,但如此美好的良宵岂能虚度!暂且与明月和身影为伴,在春暖花开之日及时行乐吧。诗意稍稍扬起。“我歌月徘徊”以下四句,写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诗人对月高歌,明月徘徊左右,仿佛倾听自己的歌声;影子陪自己起舞,舞兴正浓,影子也显得零乱。直到醉倒之后,醉眼朦胧,月光看不见了;。在花丛,影子也不得不与自己分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明月、影子写得极富人情味。

       接着诗人将笔锋一转,提出自己诚恳的愿望。“无情游”很值得玩味。月亮、影子都是没有知觉情感的事物 ,李白与之交游,故称“无情游”。“云汉”,是银河,这里指天国。诗人与明月,影子相约,希望永远相伴、远游行乐,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国相聚。诗人对物抒情、淋漓尽致地倾吐着自己的向往。诗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至此,诗意升华到一个更加深刻的境界。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诗的第一句点题。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凤凰 ”,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吴宫花草 ”,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这一联 ,浸透了无限的凄凉。如今登台,放眼望去,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使二水分流,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这无尽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已,惆怅难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蔽日 ”,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 “长安”指朝廷 ,“长安不见 ”是指自己远离朝廷 ,不被重用,所以才使人无限的忧愁。这样,将登台吊古伤今的感慨,自然地结合起来,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叹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①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署名志摩。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诗作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却依然闹得读者一头雾水。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有一千个评论家,便有一千个徐志摩。但也许该说的已说,不明白却仍旧不明白。不过我认为徐氏的一段话,倒颇可作为这首诗的脚注。现抄录如下: “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那一天。……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

       与勇敢。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且启示我们的想象。……

       我们最高的努力目标是与生命本体相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新月”的态度》)

       这里说的既是“新月”的态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体中去!其实早在回国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过这种“回复天性”的主张(《落叶》、《话》、《青年运动》等)。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怕惧、猜忌、计算、 懊恨所苦闷、蓄精励志,为要保持这一份生命的真与纯!他要人们张扬生命中的善,压抑生命中的恶,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它决不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这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虽然到头来总不负黯然神伤,“在梦的悲哀里心碎。”从这一点上,我们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一层积极的意义。

       由于这首诗,许多人把“新月”诗人徐志摩认作了“风月”诗人。然而,当我们真的沉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一道“与生命的本体同绵延”,“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我们自可以领略到另一个与我们错觉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远 和 近

       顾 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

       顾城的《远和近》你有时看我有时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的诗具有以童眼看世界的魔力。它自然而不突然,稚拙而不笨拙,浑然而不混然。诗句简单如童话,然而又并非简单的童话。就象这首《远和近》,字句简单而灵动,没有华丽词句的堆砌,清新而有自然,但韵味十足,体现了诗的追求——不在乎词句的华丽,而在乎诗句的清新隽永。诗句仅仅出现了你/我、远/近这两对关联的词,以及用来联通这两对词的“云”。因此,要读解这首诗,关键在于上述的五个词。 “你/我”,在诗中具有很大的空间想象力。你和我究竟是什么关系?具体所指为何?是一对恋人,还是追求者和追求的目标? “远/近”,含蕴了两层意义:一是物理的距离;一是情感或心理的距离。诗中巧借这两层意义的不同,通过物理上远近这个熟悉感的断裂,丰富了诗的意境。 “云”是全诗的枢纽,通过云这个参照系,打通了“你/我”和“远/近”。诗人一开始,就使用**中推拉镜头的办法,将“你”的动作简短点划了出来:“有时看我,有时看云”。“你”是暧昧的,没有明确的暗示,是在犹豫,还是在敷衍?这让“我”感到不知所措,从而带出了后面的诗句。如果你是坚定的,我还会有别的想法吗?然后,是“我”的想法,我对你的断定。当然,我也存在着信心不足。是因为以前的记忆,磨损了我对你的信心,还是因为你太高,我太矮,出现了不相称的高度差?我的疑虑,通过颠覆物理距离的远和近而得到了体现。“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毫无疑问,我和你是并排而坐的,就在身边,就在眼前,而云则是在天空。从物理角度讲,应该是“你看我时很近/你看云时很远”,但诗人却将我们的常识断裂了。这种断裂,源于心灵的敏感。我/你并排而坐,本应相近相亲,但却被一层肚皮阻隔了,无法直达你此刻的真正所想。这是一种扭曲的人际关系,与我的想望太远了。由于人际关系的阻隔,远在空中的云虽然没有改变它的物理位置,但却与你反而拉了距离。这一层转变,击中了现代人的心。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很近的,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异化,人情冷漠,人与人间的距离反而比不上人与物的距离。对物的信任,其实是人对人的不信任。思想需要交流,缺少交流,人会变得孤寂。或许,当年萨特所喊出的“他人是地狱”,正是对这种状况的狮子吼。因着心,天涯咫尺;同样因着心,咫尺天涯。心有灵犀一点通,天涯若比邻。可是,这样的事,多么?同床异梦,不是常有发生吗?我过度习染了社会的这种异化心态?还是我太在乎这段情感?问题已经不太重要了。一种悲凉,已经从我的心中隐隐升起。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两句诗所活画出的我的无奈?感觉归感觉,但为什么会有远/近的不同?其中的故事如何?是我的敏感,还是你的心在变?诗人至此嘎然而止。诗要做到言有尽,意无穷。留下的空间,就让读者去想吧。

       李白《江上吟》赏析

       江上吟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赏析一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对屈原词赋的推崇以及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负,显露出傲岸放达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志趣。

       首四句以夸张手法描写江上载妓携酒、听歌行乐的场景。诗人所乘之船、所用之桨均是由名贵而珍奇的木料制成,船的两头坐着吹奏箫笛的歌妓,诗人满斟美酒,听歌笑乐,豪兴大发,任凭兰舟在江中随意飘荡。诗人用华丽的辞藻、夸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世间难有的绝尘氛围,突出了自己放浪形骸、酣畅恣肆的情态,表达了渴望超越纷浊现实,进入自由美好世界的强烈愿望。

       “仙人有待”两句承上,结合当地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写诗人飘然欲去求仙和摆脱功名富贵的出世心情,是对江上泛舟行乐的肯定和赞扬。诗人泛舟江上,逍遥快乐,似乎只等着骑上黄鹤便可成仙;陶然忘机,有如海边的人正与白鸥游玩。“黄鹤”、“白鸥”两个意象,正是诗人此际徜徉逍遥、振衣欲举心境的外化。“屈平词赋”两句启下,表达对理想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屈原的煌煌词赋如日月高悬,辉耀千古,而楚王豪华的楼台亭阁却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丘。诗人俯仰宇宙,纵观古今,将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典型加以鲜明的对比,揭示出功名富贵不能长在而文章大业方可流传不朽这一历史规律。

       结尾四句,从正反两方面对“屈平词赋”一联作进一步的深化和发挥。“兴酣”两句承屈平词赋来说,回应开篇的江上泛舟,表达了想要以词章不朽的强烈愿望。诗人诗兴浓烈,落笔之际气势磅礴,雄健无敌,可以撼动山岳;诗成后傲然卓立,阔大的胸襟可以凌驾江海之上。两句风格雄健豪迈,表现了作者对自己文学才能的高度自信,活画出诗人兴会飚举,饮酒赋诗时的气吞山河、傲岸不群的神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结尾两句承楚王台榭来说,把诗人激昂放旷的“笑傲”情态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诗人从反面着笔,以汉水西流这一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作喻,来说明功名富贵不能长在,加强了否定的力度,其中包含着对现实社会的尖锐嘲讽和决然蔑弃,表现了诗人藐视统治者及其权势富贵的兀傲精神。

       全诗感情激扬,形象鲜明,气势豪迈。尤其是“屈平词赋”一联,研炼精工,警策动人,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在结构上,此诗首四句记事,中四句用典,尾四句抒慨,章法错落,独具匠心。清人王琦说:“似此章法,虽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惨淡经营,恐非斗酒百篇时所能构耳”(《李太白全集》卷七注)。在思想上,诗人一方面蔑弃功名富贵,想象屈原那样以词章不朽,但开篇四句所描绘的玉箫金管、载妓携酒的生活,不正是功名富贵中人所迷恋的吗?反映出了李白思想中很有个性特点的矛盾。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解:

       1、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

       2、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

       6、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评析: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

       答案:写景 山、云、霞 夸张 互文 动静结合 高大磅礴、如画中景 热爱自然、陶醉山水

       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疑难点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 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③ 两句诗互文。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雾气。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⑤人处:人家、村子。

       赏析点拨: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重点鉴赏诗的第二联。这一联诗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书愤

       陆游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答案:写怀 雪、秋风、长城 用典 山河破碎、国家南迁 爱国、为国担忧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鉴赏: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间四句各用一个典故。第三句用《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庄生,即庄子,战国时哲学家,据说他曾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逍遥自在地飞翔,醒后竟不辨己蝶。第四句用《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望帝,古代蜀国国君杜宇,国亡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神话中的人鱼)泣泪成珠的故事。传说珍珠是由海里鲛人的眼泪变的。《新唐书·狄仁杰传》以“沧海遗珠”比喻人才被埋没。第六句源自南北朝干宝《搜神记》。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爱慕韩重,并想嫁给他,但没有成功,因此郁闷而死。韩重从外地游学回来,前往她的墓上哀悼。忽然紫玉现出原形,赠送明珠给韩重,并对他唱歌。韩重想抱住她,紫玉却像轻烟一般不见了。唐戴叔伦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见司空图《与极浦书》)。四个典故,每个典故一个意象,潜蕴着作者对自己今生今世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痛苦反思。庄生晓梦迷蝴蝶,抱负成虚;望帝春心托杜鹃,理想幻灭。玲珑剔透的沧海明珠,本为稀世珍宝,如今却只是在明月映照之下,成盈盈之“珠泪”,独自被遗弃在沧海;自己追求的对象,如同蓝田日暖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第一句写诗人家居的地点,第二句写住所来往的道路,第三句写所见,第四句写所闻,第五六句扩展视野,令境界开阔,最后两句抒孤寂之情。

       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表现怡然自得闲适之情,尾联的“叹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诗歌紧扣一个“幽”字,其突出表现是:以景写“幽”, 以动衬“幽”。以“湖山胜处”“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下鹭”“鸣蛙”反衬环境之幽静,很有特色。

       本诗的另一特色是以乐景赠哀愁。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柳枝词》

       亭亭画舸系春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

       赏析

       《柳枝词》这一题目是后人加的。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写柳也多与叙别相联系。刘一禹锡《柳枝词》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绾离别。”

       诗第一句中的“系”字,就包涵着杨柳。《竹庄诗话》卷十七引《诗事》里的话说:“终篇了不道着‘柳’,唯一‘系’字是工夫,学者思之。”其实此诗中心不在咏柳,而在咏别。

       如何把无形的别情直观可感地写出来,这首诗的构思有三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第四句中的“载”字,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这一形象化的说法,后来常被诗人所仿效,如周邦彦用入其《尉迟杯》一词中:“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二是移情于物。清人吴乔说此诗,“人自离别,却怨画舸”,似乎是这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三是如清人陈衍《宋诗精华录》所说,“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七绝诗通常分为两节,前两句与后两句间有一个转折,而此诗一气而下,使我们直觉得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悱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

       绝句

       石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轻黄==淡黄 飞球==杨树籽

       (1)诗人借扬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扬花,抒发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重点在旅愁、离情、意思相近即可。)

       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

       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

       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淡到若有若无时,便使人感到“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 ,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

       [今译]我比那随风轻扬的杨花更飘忽不定,杨花的绝飞离散,仅仅忙一个春天。

       [赏析]“杨花”,杨树籽,表面具毛,状同柳絮,古人常以杨称柳,杨、柳通用,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在古典诗词中,则用以表达某种愁绪,如北魏胡太后《杨白花》的“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韵》的“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诗人不仅把自己转徙流离的生涯和“飘荡”的杨花比,而且超出传统手法的窠臼,要同杨花比出个程度,在结构上递进一层,使其郁积于心的客愁乡情通过着力反衬,显得格外深切动人,从而取得从正面说难以获得的抒情效果。第二句,用点即点的手法收束全诗,至于何以要说“杨花只是一春忙”,这以后还有什么话未说,作者有心留下一段空间,由人猜想。

       题临安邸

       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 “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而春风拂面,冰雪融化,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萧萧的细雨正向我们走来。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诗人生动描述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这春雨伴随着和风,当夜幕降临时,悄悄地、无声地、细细地下着,滋润着万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雨拟人化,说它好像懂得时令节气,当万物萌生,需要雨水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它有多么“好”!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之所以“好”,不仅好在适时,而且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写到这里,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不求人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它细柔无声地轻轻飘洒。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作 者喜得睡不着,临窗远望,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都得到润泽。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将会汇成花的海洋。

       作者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可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没有露面,但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的欢喜之情。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江上吟赏析”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