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新闻 诗词新闻

折柳相赠_折柳相赠蕴含什么之意

zmhk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折柳相赠_折柳相赠蕴含什么之意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折柳相赠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折柳相赠的话题。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代人送别时为什么要折柳枝相赠?2.古诗

折柳相赠_折柳相赠蕴含什么之意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折柳相赠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折柳相赠的话题。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代人送别时为什么要折柳枝相赠?

2.古诗中"折柳"寓意什么

3.折柳在古诗中是怎样一种意象

折柳相赠_折柳相赠蕴含什么之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古代人送别时为什么要折柳枝相赠?

       折柳送别,也是古人的旅行风俗。在汉唐盛世的长安,人们常到灞桥送别。灞桥,因位于今西安市东郊浦水之上而得名。灞水,原名滋水,相传春秋时期秦穆公欲彰霸业,故改名霸水,后加水旁而写成灞。

       灞桥,就其地理位置言,正处在长安东去的交通要冲,长安城里的官员送别朋友必经此地。《 史记 》 载秦始皇时,秦国大将王聆伐荆,秦始皇还亲自送他到派桥边。文人官员更是折柳相赠。灞桥上,汉时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

       唐时则设驿站。灞桥之畔遍地杨柳,尤其是阳春时节,杨花吐絮,如冬日雪花飞舞,故有“灞桥风雪”之景,为长安八景之一。

汉元帝也曾在此为王昭君钱别,送上和番征途。此俗至唐代不变,日本名人阿倍仲麻吕(晃衡)在长安生活多年,曾为唐代官员,他与李白等都是好朋友,当他回国时,李白等人便在此桥送别,李白为之写下了 《 灞桥行送别 》 诗。

       由此可见,灞桥折柳赠别在当时的长安是十分流行的。晋朝太康末年,洛阳有人以此内容作了名为 《 折杨柳 》 的吹奏曲,此曲或反映军中远征的辛苦,或反映亲友伤别的离愁,或反映怀念远征亲人的相思 …?

除上述折柳送别的风俗外,古人于临别之际尚有赠言、赠诗之俗,还有赠送礼物、钱帛作助路费的美意。如 《 水浒传 》 卷 23 回 《 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 》 中,武松与柴进、宋汇等人告别,柴进取出些金、银送武松。宋江又送他一程说:容我再行几步,兀那官道上有个小酒店,我们吃三钟(类似酒杯)了作别。饮酒之后,宋江也取出一锭十两银子送给武松。

古诗中"折柳"寓意什么

       显而易见这个问题是肯定的,柳枝是可以表达出我们的思念之情的,因为柳枝中的柳字谐音是留,意味着想要家人或者友人或者爱人留在我们的身边,因此说柳枝也是被赋予了一种对我们人来说特殊的含义。在古代,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具体内容让我在下文来详细说明。

首先,我们也都知道,人和人之间有分离是很正常的,就像月有圆有缺一样正常。而离别,目送,总是让人感到一种忧伤的情绪,这个内容也是人们并不是很想去触及极其提及的。包括在现在也是同样如此。总是感觉也是害怕这是最后一次相见。因此送别也是一种庄重的仪式,不知道我们发现没有,当我们在为别人践行时,是很认真的。这种现象尤其在古代显得很常见, 因为古代并没有我们现代来说那么发达的通讯工具。

其次,在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提到了古人送别友人时会折柳相送,以此来表达出自己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这对于古人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仪式,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离别的风俗。

最后,柳树也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也寓意着被送别的人在它乡可以蓬勃发展,一路顺风,很快就可以适应环境,也是对别人的一种给予的自己美好的愿望。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知道,柳树确实是有给予相思的意思的,而且还运用比较广泛。

折柳在古诗中是怎样一种意象

       折柳送别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

       三、“折柳”之乐曲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

       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就有《杨柳枝词》九首,其中一首的内容是:“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据学者王先谦解释,“杨柳”是柳的一种,垂杨即垂柳。如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莹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句中的“垂杨”指的就是隋堤柳。(在古诗词中,似乎是柳寓生离,杨寓死别,应该是有明确分工的。如白居易《赠卢子蒙》:“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聊备一说。)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

       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折柳相赠”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