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人名言 名人名言

临江仙元好问_临江仙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翻译

zmhk 2024-06-14 人已围观

简介临江仙元好问_临江仙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翻译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临江仙元好问”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临江仙元好问中上片是怎样表现"江

临江仙元好问_临江仙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翻译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临江仙元好问”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临江仙元好问中上片是怎样表现"江山如画

2.求临江仙元好问 李辅之的翻译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临江仙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

4.临江仙元好问阅读答案_临江仙元好问翻译

临江仙元好问_临江仙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翻译

临江仙元好问中上片是怎样表现"江山如画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1:上片是如何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从上下片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5分)选择了初秋季节大明湖上的荷叶、荷花、木兰舟等意象来突出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2分)然后用比喻的手法把荷花比作“红妆”把荷叶比作“翠盖”,色彩鲜明。(3分)

       2:(6分)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2分)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2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2分)

求临江仙元好问 李辅之的翻译

       

(1)作者写作此词时正客居济源,已与李辅之分别三年了。上片,作者回忆三年前的初秋时节,在济南(齐州、东州)与李辅之泛舟畅游大明湖的惬意与欢欣;下片,作者回到现实,写在济源思念相隔千里、远在东州的朋友。

       (2)作者将抽象的离愁形象化,用具体可感的载体来表现离愁。作者与李辅之分别后,离别之愁无以排遣,便借酒消愁,希望借“一尊白酒”来“寄离愁”,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不仅如此,作者还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临江仙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

       我们从这首词的词题中可以知道,这首词记载的是元好问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两次游览都有记载。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 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1236)三、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李辅之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济南漕司从书。词人的朋友。全词如下:

       (小序)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词的上片写景,写初秋的大明湖的景象。词人写道:“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首句运用了设问句予以强调,并把“荷叶”、“荷花”并列出现,一绿一红,形成“绿叶红花”的映衬效果。其中,两个“荷”字和一个“何”字谐音,三词连用,共同构成词句的音韵之美。接着写道:“大明湖上新秋。”这是对上句问题的回答。“大明湖”点名了地点。“新秋”不但点名了节令,更突出了初秋时节大明湖的美景。

       词人承上“新秋”接着写道:“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红妆翠盖”是指上句中的“荷叶荷花”的红红绿绿。这里,词人用了“红妆”一词,显然有拟人手法,以花喻人,引出了后面的“木兰舟”中人,由物及人。意思是说,在荷叶荷花红绿掩映之中,大明湖上出现了泛舟之美人。接着的“江山如画”,进一步描写大明湖,表现出大明湖如画的美景。在这样的如画的美景中,赏湖景 “人物更风流”。“风流”即指风采特异,业绩突出之人。这里的“风流人物”当然是指词人和友人李辅之。其中,一个“更”字,更加突出了词人对朋友的真情与和谐的关系。我们从这“更风流”的话语中,感受到词人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欣喜欢畅。可以说,景语即情语,词人写景更是突显和烘托人物。

       词的下片抒情。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我们从这两句可以看到,下片与上片所写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了。首先,词人写道:“千里故人千里月”,其中,“千里”和下句“三年孤负欢游”中的“三年”是从空间和时间来写,不但写出与友人分离后的时间和相隔的距离,给词作以时空感,也暗示了这首词是一首思念朋友之作。特别是词人用了“孤负”(违背,或者对不住)一词,不但表明了与分别时间长,距离远,难以相会的伤感,也表现了诗人对相会时候美好时光的回忆合对朋友友情的珍惜。唐代韩愈在《感春》中写道:“孤负平生志,已矣知何奈。”宋代刘过在《临江仙》中写道:“青眼已伤前遇少,白头孤负知音。”其中的“孤负”就是这个意思。无奈之下,词人只有“一尊白酒寄离愁”。在古代诗歌中,借酒消愁是很常用的。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也。这里,元好问借此来表达对离愁别念之情。在元好问看来,借酒消愁不够啊,所以,元好问在结尾写道:“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殷勤”即情意深厚之一。“东州”也许就是现在朋友羁旅之处。借酒消愁不够,词人又借流水抒发离愁别绪。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以水喻情,已经成为常规。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等等。这里,词人以流水寄情作结,不但能体现感情纯真和思念深厚,而且更形象含蓄,给人以想象余地,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在思想情感上,词人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友人现在天各一方的离别愁怅。在艺术上,首先,以写景入手,情景结合,情蕴其中。其次,一扬一抑,使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再次,时空结合,提升了是作品的审美意境。

临江仙元好问阅读答案_临江仙元好问翻译

       

       小题1:(5分)选择了初秋季节大明湖上的荷叶、荷花、木兰舟等意象来突出表现“江山如画”的特点(2分)然后用比喻的手法把荷花比作“红妆”把荷叶比作“翠盖”,色彩鲜明。(3分)

       小题2:(6分)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下片是写与友人分别后只能借酒寄托离愁的现实.(2分)以美好回忆反衬今之离愁.(2分)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深的思念之情。(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找出描写“江山如画”的意象词,然后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即可。如意象词“荷叶”“荷花”“木兰舟”等”;由“红妆”“翠盖”可联想到同荷花、荷叶有相似之处,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江山如画”的特点。

       小题2:

       试题分析:从上下片写作内容看,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结合注释可知,上片是回忆与李辅之游大明湖时的得意情景;由“一尊白酒寄离愁”可联想到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由“千里故人千里月”“几日到东州?”可体会出词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上片写“江山如画”的美景,下片写哀愁思念之痛,故词人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临江仙元好问阅读答案_临江仙元好问翻译,鼎鼎有名的大明湖大家都知道,本诗中就描写了作者和朋友在大明湖游玩。

       

        临江仙原文:

        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临江仙字词解释:无

        临江仙翻译:无

        临江仙阅读答案:

        试题:

        1.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

        2.词作下片集中写?离愁?。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离愁的。(4分)

        答案:

        1.(4分)作者写作此词时正客居济源,已与李辅之分别三年了。上片,作者回忆三年前的初秋时节,在济南(齐州、东州)与李辅之泛舟畅游大明湖的惬意与欢欣;下片,作者回到现实,写在济源思念相隔千里、远在东州的朋友。

        2.(4分)作者将抽象的离愁形象化,用具体可感的载体来表现离愁。(2分)作者与李辅之分别后,离别之愁无以排遣,便借酒消愁,希望借?一尊白酒?来?寄离愁?,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不仅如此,作者还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2分)

        临江仙创作背景:无

        临江仙赏析:

        由词题可知,这首词记载的是作者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三、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金济南府即宋齐州(今山东济南),据《金史?地理志》记录,济源县在金河东南路孟州,今属河南。那么,李辅之又是何许人?李辅之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济南漕司从书。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愁怅。词的上片尽写初秋的大明湖。正值?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州渚之想?。?荷叶荷花?一绿一红,以鲜明的色调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红妆?、?翠盖?则呼应开篇的?荷花?、?荷叶?。不禁让人联想起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作者反复提及景致之美,可见对上次游湖仍记忆犹新。在红绿掩映之间。湖上泛舟之人,真是十分惬意。尽写美景是为了烘托人物。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作者本人与友人李辅之。统看上片,可见作者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欢畅。词的下片,在表达效果上与上片迥然不同。下片与上片所写不同时、不同地。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此词的写作时间大约在戊戌年,此时正值元遗山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太原,与济南相隔甚远,故曰:?千里?,?三年?写出与友人分离的确切时间。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消愁,作者也无一例外。?一尊白酒寄离愁?,来表达对辅之的离愁别念。而仅以此举还不够。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泪。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思想的共鸣,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而全词以情作结,感情流露自然,纯真。全词笔调清新,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因景抒怀。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无一假借。而结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内容与形式统一,可谓?得其所哉?。

        个人资料:

        (1190-1257)金末元初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初八日,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九月初四日。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好了,关于“临江仙元好问”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临江仙元好问”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