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大全 诗词大全

赠刘景文翻译及赏析_赠刘景文翻译及注释

zmhk 2024-09-04 人已围观

简介赠刘景文翻译及赏析_赠刘景文翻译及注释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赠刘景文翻译及赏析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赠刘景文翻

赠刘景文翻译及赏析_赠刘景文翻译及注释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赠刘景文翻译及赏析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赠刘景文翻译及赏析的话题吧。

1.赠刘景文译文扩写

2.赠刘景文古诗意思

3.赠刘景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赠刘景文古诗翻译

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原文_翻译及赏析

6.赠刘景文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翻译及赏析_赠刘景文翻译及注释

赠刘景文译文扩写

       冰度一水|十级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宋·苏轼《赠刘景文》

       [今译] 您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在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啊!

       [赏析] 诗写秋景,是赠给他的好友刘景文(名孝孙)的。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这是别人写的,我复制过来的,应该感谢“冰度一水”。

赠刘景文古诗意思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文 / 冬景》作者苏轼?朝代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创作背景: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

       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韩诗所赞乃人人心目中皆中皆以为好的早春;苏诗却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于此也可见他旷达开朗、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真是浅语遥情,耐人寻味。苏轼这首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赠刘景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赠刘景文》全诗的意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其中《赠刘景文》全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赏析这首诗是赠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元_五年(公元1090年),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荷尽”与“菊残”相呼应,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但是又说菊花傲霜斗寒,说明冬季虽然萧条,但是菊花的枝干依然劲节。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赠刘景文古诗翻译

        赠刘景文通过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表达了对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的思想感情。

       

赠刘景文的原文和译文

        作品原文:

        《赠刘景文》 苏轼(北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刘景文简介

        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原文_翻译及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内容为: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一诗作于元祐五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全文的意思为: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在中国文化中,常以四季来比喻人生,人到中年,往往被比喻为秋冬季节。但是苏东坡在这里以橙黄橘绿,来告诉刘景文,深秋初冬的时节也可以称得上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虽然可能会看到一些破败颓唐的景象,但这也是丰收的季节。

赠刘景文的意思翻译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代·苏轼《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

古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写景 , 勉励惜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著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赏析三

        此诗写初冬。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平躁释的美的感受。古人说:“情随事迁”。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可臻化。

        然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近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赏析二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 *** 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苏轼用擎雨无盖说荷败净尽真可谓曲笔传神!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矣,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矣!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台高不尽看枫叶,院净何须坐菊花。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 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 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赠刘景文》翻译:荷花败尽,菊花虽傲霜,但已无傲风之色,尚且高洁留在枝头。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1、首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诗人借“荷”表达了秋天的到来,荷花已经落尽,荷叶也变得枯黄,无法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遮风挡雨了。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迁,也暗示了岁月的无情。

       2、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诗人通过“菊”表达了对于节操和坚韧的赞美。菊花虽然已经凋谢,但它的枝条依旧挺立,不畏严寒。这是对刘景文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

       3、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诗人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这是对刘景文的勉励。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4、最后一句“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人用橙子和橘子比喻人生中的美好和希望。即使在寒冷的冬季,橙子和橘子依旧能够保持鲜艳的色彩和诱人的香气。这是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也是对刘景文的赞美和期许。

《赠刘景文》创作背景:

       在苏轼的年代,杭州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光、旅游。苏轼也不例外,他曾经多次游览杭州,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任杭州太守期间,苏轼广交朋友,其中就包括刘景文。刘景文是一个有才华、有品德的人,与苏轼志同道合,两人结为好友。

       当时,苏轼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政治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的压力等等。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倒,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杭州期间,苏轼不仅致力于治理地方,还与当地文人雅士交流诗歌文章,其中就包括刘景文。

       《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苏轼在某个秋天与刘景文相聚时所写。当时,秋风萧瑟,荷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只剩下枯黄的荷叶;菊花也已经凋零,但它的枝条依旧挺立在寒风中。苏轼看到这一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认为,虽然季节已经进入了秋天,但是人生依旧可以充满希望和美好。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怀念和敬仰。

       1、《赠刘景文》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2、《山行》意思是: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出处:《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扩展资料

       1、《赠刘景文》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2、《山行》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好了,今天关于“赠刘景文翻译及赏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赠刘景文翻译及赏析”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